书写冰上传奇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7:48:42人气:0
传奇17号

视频传奇17号状态:BD中字年代:2013

主演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达里娅·叶卡马索娃欧列格·缅希科夫亚力杭德拉·格雷皮更新时间:2020-08-06 21:29:48

讲述了1970年代前苏联冰球明星、17号球员瓦列里·哈拉莫夫传奇的一生。在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中,揭示了笼罩在当时强大的举国体制体育圈上的层层“铁幕”。在高潮部分,导演用了近40分钟时间展现了1972年发生在加拿大和前苏联两支球队间赌上荣耀和信仰的终极大战。哈拉莫夫在这场战役中,以鬼魅般的快速移动、高超的的杆上技巧以及精准的射门术征服了加拿大观众,创造了冰上传奇,…

我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球类运动电影抱有一个偏见,这类电影通常会设置一个场景:主人公所在的队伍在最后时刻还以微弱的劣势落后,主人公一定会冲破重重阻碍,压哨打进绝杀一球。每每看到此时,我的心里总会蹦出一个声音:这都是假的。伟大的比赛之所以值得被铭记,正在于其不可被复制,而电影是剪辑的艺术,为了拍出完美的一球,导演可以私下演练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直到抓拍到最完美的瞬间。有些“聪明”的导演会在电影的高潮插入真实比赛画面,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去看原始比赛的录像来得痛快。带着这样的偏见,这部改编自苏联传奇冰球运动员瓦列里·哈拉莫夫(ValeryKharlamov)的体育传记片《传奇17号》却意外地打动了我。本片主要围绕197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巅峰大赛(summitseries)”的首场比赛展开。这场比赛凭借哈拉莫夫的出色发挥,苏联队以7:3的悬殊比分大胜加拿大队。电影基本保留了这一历史事实,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绝杀时刻”,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部电影从千篇一律的体育传记片中突出重围?影片的特立独行从故事开端就体现出来,作为一部冰球电影,电影的头15分钟却与冰球毫无关系,反而记录了主人公的一次童年历险。1956年,小瓦列里跟着母亲与舅舅一家生活在西班牙。在当地的奔牛节上,小瓦列里发现了一只离群的小猫,当他抱起小猫的同时,一只公牛突然笔直地向他撞来,小瓦列里完全不知所措。危急时刻,瓦列里的舅舅挺身而出,他摘下自己的红色围巾,横在公牛和瓦列里的中间,用高超的斗牛技巧耍的公牛团团转。小瓦列里怔怔的看着这一幕,全然忘记刚才的危险。事后,他问舅舅,怎样才能成为像他一样毫不畏惧的斗牛士。舅舅摸着小瓦列里的头说:“等你找到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你就明白了”,说着,他把那条红色的围巾系在小瓦列里的脖子上。镜头一转,瓦列里已经成为一名冰球运动员,却依然系着那条红围巾。影片用接下来一个小时讲述了瓦列里从一个无名之辈成长为妇孺皆知的冰球明星的过程:在地处偏远的低水平球队,瓦列里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球队一路杀入决赛,与莫斯科中央陆军队战成平手;因为受到国家队主教练塔拉索夫赏识,瓦列里成功加盟中央陆军队,但却只能坐冷板凳。几次想要退队的瓦列里最终坚持下来,逐渐成为球队的绝对主力;在事业功成名就之时,瓦列里却遭遇了一次严重的车祸,医生断定他下半辈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瓦列里凭借顽强的意志和队友为他专门打造的康复器材不仅恢复神速,最终又神奇地站在冰球赛场上。在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之余,影片还点缀了瓦列里与主教练塔拉索夫的师徒情谊、与老妈的和解、与女友的甜蜜邂逅,让影片节奏更加张弛有度。如果电影在此刻结束,已经可以算是一部合格的人物传记片,但导演显然不想止步于此。瓦列里·哈拉莫夫的传奇不仅得益于个人的努力,更是苏联举国体制的成果。瓦列里生活的年代,正是勃列日涅夫当政的前期,苏联在美苏争霸中正处于优势,导演以哈拉莫夫的故事为切口,注入了自己对苏联鼎盛时期的怀念和反思:在偏远的切巴尔库尔,瓦列里训练的基地被无数高大笔直的巨型烟囱所围绕,翻滚的浓烟几乎遮蔽了整个云层,这是当时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真实写照;在莫斯科中央陆军队,主教练塔拉索夫兼任国家队主教练,是苏联冰球界名副其实的“教父”级人物,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将各地方队的明星球员召集在自己的麾下,让中央陆军队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国家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缔造无数辉煌的传奇教练,却在体育高层斗争中成了“牺牲品”,最后落得一个被扫地出门的结局;举国体制可以让当时最好的能工巧匠专门为瓦列里打造媲美欧美的康复器械,同时,影片也多次展现莫斯科机场企图偷渡被警察逮捕的囚犯画面……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还隐含了一些反思和批评,到了影片末尾的“巅峰大战”,导演还是选择用一种更稳妥的处理方式。电影巧妙地用电视这一媒介将所有与瓦列里发生过联系的人物串联起来:父母、女友、切巴尔库尔的队友、塔拉索夫、给瓦列里治疗过的护士、莫斯科机场的警察和囚犯……所有人都在全神贯注地观看这一场比赛,当瓦列里打入反超的一球,整个苏联为之沸腾,连莫斯科机场的警察和囚犯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导演似乎在说,即使过去有再多的不堪,瓦列里所代表的那种国家精神,依然是珍贵和值得纪念的。瓦列里的成功,成为了冷战时期苏联国家荣耀的象征,如果电影在此刻结束,那就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但导演的野心亦不在此。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如果不依靠所谓的“绝杀时刻”,体育电影该靠什么来吸引观众呢?本片给出的答案就是——“观赏性”。那些标榜史册的运动明星之所以被人铭记,不仅是由于他们具有决定比赛胜负的能力,还因为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马拉多纳被人记住,不仅是因为他带领阿根廷捧起大力神杯,还因为他灵动的过人技术;乔丹被人铭记,不仅因为其六冠王的美誉,还在于他妙到毫巅的拉杆上篮,瓦列里·哈拉莫夫亦是如此,他那鬼魅般的速度、灵巧的过人、高超的传控技巧无不令人深深叹服。影片有一幕,两名壮如蛮牛的加拿大运动员左右夹击瓦列里,手中的球棍带着横风扫向瓦列里的双腿。只见瓦列里手中球棍一抖,将冰球从一人的裆下穿过,接着脚下冰刀一点,从两人中间细小的缝隙里闪了出来,结果两名对手狠狠地撞在一起,瓦列里则毫发无损地继续带球向前,连场边许多加拿大观众都开始为瓦列里鼓掌叫好。影片最后10分钟已经无关胜负,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瓦列里·哈拉莫夫高超的冰球技巧中,电影的神来之笔出现了:电影配乐突然从雄浑激昂的苏联进行曲转变为轻快灵巧的拉丁舞曲,画面也闪回到小瓦列里目睹舅舅斗牛的一幕,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并深深佩服导演的意图,十五年前,小瓦列里被横冲直撞的公牛吓呆了,他问舅舅:“怎样才能成为像你一样毫无畏惧的斗牛士”,“等你找到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你就明白了”;十五年后,瓦列里终于找到愿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冰球,他也成为冰球场上的斗牛士。影片花费大量时间铺垫的个人励志、国家荣誉在这一刻通通成了主人公解开童年心结的注脚,这是何等的浪漫与洒脱!我不禁想起一部美国出品的人物传记片——《登月第一人》,在那部电影中,举国上下努力完成的登月壮举只是为了帮助男主角打开丧女之痛的心结。有意思的是,那部电影的历史背景也是冷战时期。两部意识形态天差地别的电影,却都选择了宏大叙事让位于个人情感,共同完成了一次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个人浪漫主义的极致抒情。任何一场伟大的演出都需要一个伟大的谢幕,影片结尾,没有欢呼和喝彩,只有镜头默默跟随着瓦列里在赛场上滑着圈,他似乎永远也不想离开这片心爱的冰面,就这么不知疲倦地滑着,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直到打出一行字幕:瓦列里·哈拉莫夫于“巅峰大赛”几年后因身体原因退役,1981年不幸死于车祸,年仅33岁。瓦列里·哈拉莫夫如同一束璀璨的烟花,在最高最耀眼的夜空绽放,臻于完美,然后迅速湮灭,只留下世人对传奇的赞叹。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