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N号房追踪记》,暗黑风动画解析“恶之心”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3 21:57:25人气:0
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

视频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状态:正片年代:2022

主演更新时间:2023-12-20 19:39:23

在这部长篇纪录片中,导演崔镇成讲述了两名女大学生、一群记者和网络犯罪警察追捕“N号房”(性剥削在线犯罪网络)的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采访、档案、动画和情景重现,揭示了妇女和女孩如何被迫将自己的露骨材料上传到Telegram聊天室,这些聊天室的头目会用加密货币向成千上万的用户收取费用。这是一个关于该地区最具破坏性的数字犯罪的故事,数字匿名的时代让其蓬勃发展,同时受害者开…

(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Netflix纪录片《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以媒体与警方的采访为主,结合动画、情境再现的表现方式,讲述了发生在韩国网络社交平台Telegram聊天室的数码性剥削犯罪案件。之前我推荐过追踪团火花所写的《N号房追踪记》一书:《N号房追踪记》最初报道者揭秘,3部分解读网络性犯罪的背后追踪团火花由“火”与“煓”两位女大学生组成,她们也在这部纪录片中现身,亲身讲述卧底、追踪的心路历程。纪录片与书籍是互为补充的。切入角度、侧重点不太一样,披露的案件细节、对案件本身与社会进行反思的点也略有区别。首先简单归纳、比较一下两者的视角,看看各自的侧重点:书《N号房追踪记》1、学生记者视角,卧底追踪、搜集证据的过程和细节,包含与被害者沟通、协助报警、向向媒体提供情报等等。(例如纪录片中讲的抓“兔子”,就是追踪团火花向警方提供了大量证据,才让警方能快速锁定犯人。)2、女性视角,追踪团火花的个人成长故事,由她们是什么样的人,看她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勇气去对抗巨大的犯罪网。延伸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与危险。3、独立媒体视角,思考社会应对法,寻找改变的方法,譬如修改法案、改变大众的错误观念,尤其要摒弃“受害者有罪论”。还讨论了犯罪诉诸公论化的作用。纪录片《网络炼狱:揭发N号房》1、报社记者、节目制作人、追踪团火花为主的媒体人视角。讲述取材、报道的过程,并在网上直接与“博士”在网上对话、周旋。获得白客(正当合法的黑客)帮忙,用犯人骗受害者一样的方式,骗“嘎嘎”上钩,获取了犯罪者的个人信息。2、警方视角,谈具体如何锁定、追查到犯人以及抓捕过程,以及犯罪事实的细节。后半部分主要就聚焦在如何抓捕“博士”、“嘎嘎”了。但感觉,主要还是媒体“已经摆好了饭桌”,提供了大量线索、证据,强力诉诸舆论,推动警方更加积极地作为。我认为书和纪录片两个都需要看,两部作品单看都不算完美,但合在一起算是尽可能地让我们了解到N号房案件的全貌,深入思考背后的问题了。因为这不是一桩随着犯人被抓就能够终结的罪案,类似的犯罪今天仍持续在全世界的黑暗角落滋生壮大,任何人都可能成为被害者。这个主题的讨论价值不必再多说。单看这部纪录片本身,有亮点,但也有一些遗憾之处。首先,穿插的动画部分非常出彩,用强烈、黑暗的画风渲染了可怖、压抑的氛围。有很多残忍的内容,很难用影像还原,而动画可以创造象征性的、充满隐喻的、风格化的影像。受害者们被无法窥见全貌的,隐身于网络空间的巨大威胁所掌控,动画中,一只手做出“指令”的动作,一只手握拳代表强硬威胁,受害者因为恐惧而变得更加渺小,被玩弄于股掌之间。黑白色调中扎眼的红色眼睛象征着暴力与死亡,加强了视觉上的恐惧感。被害者们的身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压迫,随着四周的黑色向中心挤压,不断缩小的空间、扭曲的姿势,让屏幕之外的观众也感受到了心理的窒息。仍然是巨大的手,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被害者们吊起,隐喻一种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操控,把人当做提线木偶一样,当做自己的战利品。底下的密密麻麻的人在拍手、欢呼雀跃地观看这场“木偶表演”,期待着人被抛下的瞬间,被众人的推崇暴力和犯罪,暗示每一个人都是加害者。最终受害者被抛下,如同坠入地狱之火。依旧是提线木偶的既视感,隐喻在犯罪者邪恶的注视下,被害者被物化,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任绳子的拉扯,好像被“五马分尸”一般。城市的网,由网络连接起的人们的注视和观看,像一张大网,而被害者这网被捆绑着,站在舆论的顶端、逃不过被掌控的命运;商品包装、橱窗,也是被观看、被消费的象征,水印是其自我价值的证明。这里的《聚光灯》《韩民族报》受害人是指,因为报社和电视台报道了N号房,激怒了犯人,犯人扬言要让一名被害者从SBS电视台楼顶跳楼,以证明自己有着操控别人生死的能力,潜台词是,是你们的报道害死了她们。他想证明自己像神一样厉害,反观其内在,却是源于现实中无能的卑劣感。但是很可惜的,纪录片中几乎没有谈到N号房的犯罪心理,他们到底为何这么做?当这些人的犯罪超过了正常人想象的范围,也许会判定说那个人是不是变态、疯子?总之是一个异类?这样定义的时候,其实也是把他的犯罪看作了一个偶发的特殊案件。在特别企划节目《权日勇、金南佶为你解读恶之心》中,权日勇教授谈到网络性犯罪时谈到了在极端恐怖的犯罪背后,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成因,即社会压力,或说社会压迫感。社会压迫造成的“相对剥夺感”,再演变成“社会排斥感”,加剧了犯人本就扭曲的价值观,要破坏他人的人生。“我这么活着你也应该这样。”、“你也应该像我一样被破坏掉。”然后以弱势群体作为目标实施犯罪,这是犯人经过评估,认为只有这一类人“行得通”,这种选择恰恰揭示了他本身的无能和卑劣。举例来说,如果开车时,前面有一辆车硬加进来,普通人可能会骂两句“会不会开车啊”之类的,可是犯罪者的内心会想:“你是不是瞧不起我?”可是,如果从前面那辆车下来的人是马东锡呢?那么犯罪者就会夹起尾巴······因为凭他的能力,那不是他可以发泄愤怒的对象。包含网络性犯罪在内,韩国没有针对男性的连环杀人案,而西方是有的。从一个人的犯罪心理,延伸到一群N号房观看者的犯罪心理,再到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空间。这也是我觉得另一点遗憾,最后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大众错误认知的反思部分也太少了,犯罪心理学李秀贞教授的话只放了几句······甚至把应该要强调的东西和片尾字幕放一起,仿佛是附加的······“没有哪个受害者活该被害,有些人无论怎么向他们解释也不能理解这一点,如果实在理解不了(不愿理解)就把这句话背下来吧。”(《N号房追踪记》)总体来说,这不能算一部高水准的优秀纪录片,但因为它的题材,以及背后做出努力的媒体人,即使重来一次,也要报道出真相的新闻精神,和帮助受害者的善意,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超乎影像本身的价值。公众号:霧風誌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