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作的安利、电影的异同和一些吐槽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10 07:18:54人气:0
首先改编版完成度很高,为了短时间逻辑成立而做的主线删改和人设变化都还算顺畅。我作为原作粉本来也做好了面目全非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一些关键剧情和flag回收还顺畅地保留了,虽然阿黑的部分我个人从情感和审美上还是无法接受……一个预警:如果因为电影而对原作感兴趣,请做好风格完全不同的心理准备,如果说原作是轻巧调皮的爵士乐,那电影就像是强烈的速度金属摇滚。我担心某些吐槽可能会看起来像在打一些剖析电影剧情的影评的脸,但我个人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必相提并论的平行宇宙。由于原作有着独特的作者个人风格和有趣逻辑,这里纯纯希望对偏推理味的群像剧有兴趣的新朋友跳进伊坂老师的坑里来w 原作《瓢虫》(中文版叫《疾风号》)是比较有伊坂幸太郎中期风格的娱乐作品(伊坂老师的作品比较多类型,尽管早年被算进推理作家但现在我也很难认为这部作品能算纯推理,因为设定比较抓马所以前作的漫画化更符合作品气质),原作比较广为流传的金句是“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以下是台版的故事简介:一列東北新幹線列車上,今盆洗手的「前」殺手木村、經常被誤以為是雙胞胎卻毫無血緣關係的殺手「水果二人組」、「偽」優質國中生王子慧、運勢其衰無比的「七尾」。一群殺手因緣巧合全搭上同台列車,展開一場奇妙、刺激的廝殺之旅。家庭人倫悲喜劇外加黑幫火拼大亂鬥,帶你盡覽瘋狂世界的美麗與哀愁……伊坂老师以昆虫命名的作品可以算是三部曲,按时间线是《蚱蜢》、《瓢虫》、《螳螂》(吐槽一下本土化后名字改成了《杀手界》《疾风号》《恐妻家》可见本国大众的读书品味多么直白……)接下来是提及一些对原作的删改点和人设变化、相关的逸话。我只是顺着印象随讲随扯,只对改编部分有兴趣可以下拉到后半部分。因为阅读原作也有些年头,难免对一些配角和剧情记忆模糊,如果有兴趣或不怕剧透也欢迎看将近十年前(。)写的书评:「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剧透有)首先,原作是非常有日系悬疑小品气质的精巧作品,人设很有漫画感,第一作《蚱蜢》分别有两次相关的漫画化:井田博人版GRASSHOPPER-蚱蜢和大須賀めぐみWaltz和评价不错的剧场版电影蚱蜢グラスホッパー其中井田版是中规中矩的漫画改编,大須賀めぐみ(港版译大须贺惠)则跟伊坂老师相当真爱数次合作,waltz是以《蚱蜢》里的人气组合岩西x蝉(在瓢虫中对应伪双子)为主角的故事(也可以当成平行世界),后来在大须贺惠改编的另一本伊坂原作的《魔王》系列也串联登场(我称之为伊坂宇宙)。同时大须贺惠大约是给伊坂某部文库本的《瓢虫》画过封面如图:左伪双子;右上七尾;居中王子;背后木村……可见美版改编多么狂野…当年书粉希望影视化的风格能像《两杆大烟枪》,导演的热门人选则是盖里奇(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不过电影版的导演我觉得和盖里奇确实算是殊途同归)整体来说改编保留了各路杀手汇集在列车里交错叙事的主干,删改(简化)大部分人上车的理由,最后四分之一基本原创但片尾有些点没忘了回收原作flag。电影版从头到尾都完全是米国人对立本的刻板印象,为什么一帮老外还要聚集在东京啦……不过归功于立本的文化输出比较强势,大多只是抓马了一点,不算负面。比如赛博色调的东京、好莱坞(美国横店x)日本区的标准花楼和看起来像鬼武者的黑道(有一幕女式和服的穿法还搞成了情趣大胸妹)。后半鬼面还做半脸……拜托那些大哥本来下巴就是脑子一倍宽了好吗……我个人感觉米国人搞拼日本刀剧情跟拿水管也没太大的区别,不过爽到就行了这也不是我的关注点不展开了大家智者见智(x人设方面,原作木村他爸这个角色其实是他父母,看起来慈眉善目,在结尾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他们俩有多么牛逼(btw白色死神的名字真是标准的美式中二)木村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只是个颓废madao,老婆跑了,孩子被王子推到住院的部分还是前期主线。王子(原名王子慧)则人如其名是一个中二美少年(货真价实国中生),满嘴诡弔逻辑的愉快犯,原作我最高血压的角色,实质上的boss。在原作里魔音穿脑的终极问题是:“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呢?”而每个角色都对此问题有着个人见解,也无怪乎有书评称伊坂幸太郎是描写“恶”的作家(但结局总是回归爱与希望)。王子在电影里被改成了奇怪的大龄萝莉,我不太懂米国人的审美,要改干嘛不改成混血金发啦啦队长,我想看美女啊——很遗憾原作没什么像样的女性角色,七尾的联络人从头到尾没上车,毒蜂是个炮灰,本文最强女杀手是被删掉的老奶奶……既然要改为什么要找一个装嫩的大姐还梳着堪称东亚刻板印象第二名的齐耳短发!(第一名是单色挑染)只有片尾刘海凌乱的造型还好看一点。最后把身份改成白死神的女儿算是巧妙简洁地替换了动机(我个人甚至觉得有些洗白意味),毕竟美国人不吃日式的暗黑堕天中二病ww布拉德皮特的角色在书中对应的是“七尾”——超高校级倒霉蛋,名字暗含瓢虫的意味。原作有他小时候被绑架的剧情,绑匪打电话给他父亲索要赎金,他父亲回答是“Thespiritiswilling,butthefleshis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小说前作是发生在列车事件七年前左右的故事,两部作品里基本所有角色都有隐含的对应关系。七尾(和木村?)对应前作的主角,而前作主角也以经历一切后变得通透豁达的活神父状态上了这趟车——原作里车子好好进站了,没有这么毁天灭地的结局——和七尾进行了一段点题的对话。这里插一句。原作的日文名直译过来是《玛利亚甲虫》,相关典故如下: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农民已经知晓蚜虫常会毁坏农作物的事实。为了让田地免受这些蚜虫的危害,他们向圣母玛利亚祷告以寻求帮助。也许经常是瓢虫飞来吃掉蚜虫从而拯救了庄稼的缘故,它们被命名为“圣母的甲虫”或“圣母的信使”。德国人使用的是类似的名字,Marienkafe,即玛利亚的甲虫。——吉尔伯特·沃尔鲍尔《当昆虫遇见人类文明》在书中也提及,瓢虫有一种以小小翅膀背负(见证)了他人悲苦的意味。也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完全的群像剧,七尾与其说主角,不如说是所有人命运的见证者。这一点电影的戏份分布也很合理,虽然最后完全变成奇怪的日本黑道对决有点跑偏……伊坂老师给七尾另外有写一个短篇故事叫《倒霉蛋的笑》,依然是他苦难人生的缩影(笑下面是我在原作最喜欢的伪双子环节,我要拿起我的意大利炮开喷了。原作中的伪双子是非常时髦的原宿风青年组合,喜欢小火车的是柠檬,聒噪b型血的弟弟角色,会嘴上嫌弃却偷偷阅读蜜柑的严肃小说;蜜柑则是严肃认真a型血,一样言不由衷地记住所有小火车的细节。二人登场初期就立下了“我们就算死了也会复活”的flag,在结尾的回收是七尾拿小火车贴纸中了三等奖,奖品是满满一箱柠檬和蜜柑(这破彩蛋也很杀我);贴纸识破王子的点电影里有保留,但原作俩人是一起死在厕所里(重点)尸体被草率的处理掉,算不上善终。原作描写蜜柑发现柠檬之死而动摇的一段我大写摘抄,以下是最喜欢的一段:柠檬的脸浮现出来。不是现在眼前合着眼皮,眼皮上被血迹覆盖的男子,而是总在一旁叽呱个没完的柠檬的脸。「我也想要有人称赞我说,你是个有用的小火车呀。」蜜柑想起那孩子般双眼发亮的表情,感到胸口破裂,被撕成片片,冰冷的风钻进里面,激起阵阵涟漪,而且这样的悸动是生平头一遭,令他大感动摇。小说的文章在脑中响起。「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无论共有的时间有多长,消失的时候,总是各走各的,孤身一人。引自水果“我们将会消灭,孤身一人。”是原作中蜜柑所阅读的伍尔芙小说《TotheLighthouse》内文(这本书还提到杀死瓢虫要利用勺子)。过了很多年这段还是痛杀我……所以无法原谅电影版中伪双子的改动并不只是因为替换了一个黑哥(和朋友zz不zq吐槽说为什么不干脆改叫黑加仑)而是为了zzzq完全篡改了二人前后赴死的结局变成了一人幸终,反而像个BE(但对结尾彩蛋竟然变相回收了复活flag的改编我还是认同编剧水准的)。相比之下,毒蜂改成拉美裔倒不显得违和,但是太过炮灰导致我不明白电影里明明代号是毒蜂为什么要用蛇毒……因为顶着乘务员金发彻底变成搞笑角色,对唯一的巨乳姐姐好一点啊!(在大须贺惠版的《魔王》好像有客串过,原作定位姑且算是美少女吧)恶狼的部分、奇怪壮汉0,还有布拉德皮特深爱的日本坐冲马桶等等,则是独属于电影的醍醐味了。说到结局。我想对东亚作品进行西方改编往往会折射出二者的理念差异。浅显的诸如原作是“一切麻烦落幕,火车顺利抵达终点”,而电影“爆炸吧!毁灭吧!”。我个人便有一些没什么道理的解读。东方内核总会追求一种玄妙的象征。列车给人以“周而复始”感、进站则有一种开放式结局的意味:列车总会进站,也终将再次疾驰。这与全系列采用昆虫命名以象征某种“杀手的生态”一样,带着一丝深长的韵味。而西方人或者说比较简单直接的观众,则更希望故事有一个强劲的戏剧高潮,然后一切就此落幕。他们较难理解前者,需要明确的“终结”和“结束”的讯号。这两者并无高下,却是迥异的两种选择,以一部作品中体现出来,也是很有趣的现象。那么乱七八糟的原作话题也就先说到这里,剧情的修改太过千丝万缕,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去看原作(随时安利)。回头看去这个系列伴随我度过了最精彩的人生阶段,“我不允许宁静的疾驰,有刺激才叫人生。”或许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诸多选择。没想到有生之年会改成美国电影,确实感到人生处处是惊喜。谨以此文小小表达对伊坂老师多年的爱和对此系列的钟爱。本文版权归作者十二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