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两个共同选择:读书与巴菲特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9 01:50:42人气:0
成为沃伦·巴菲特

视频成为沃伦·巴菲特状态:HD年代:2017

主演沃伦·巴菲特苏姗·巴菲特比尔·盖茨更新时间:2017-05-06 16:06:40

身价净值超过600亿美元,沃伦•巴菲特是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亿万富翁。这位传奇般的投资者仍旧住在他位于奥马哈的小房子里。今年86岁的他,每天都开车去到办公室管理世界第五大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但比起他低调的生活方式,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道德情操。他庄重和正直的人格魅力让他累积了巨额财富,并在一次史上最大型的慈善活动中,捐出了所有财产。《成为沃伦•巴菲特》这部影…

观看地址可以直接戳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37607/以下是影评: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美国正好处于股市崩盘的时期。在他1岁时,爸爸失业了。巴菲特的父亲是股票推销员,当时没什么存款,却毅然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投资公司,那可是大萧条时期,现在想来,这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每到周末,巴菲特总会和妹妹一起去那里玩计算器,他的妹妹清楚记得,有一次哥哥对她说:“我要在30岁左右成为百万富翁。”妹妹很惊讶,因为他们家从没出过百万富翁。小时候的巴菲特,每周只有五分钱零花钱,可以想见,要满足一个小孩子,这点钱可不够。于是他很早就学着做生意,最开始是上门推销可口可乐,后来又卖过邮报。巴菲特说自己很喜欢送报纸这个差事,因为这样他能规划自己喜欢的路线。他每天送500份报纸,每份报纸赚一美分。算起来没有多少,但因为“复利效应”,当年攒下的一美分,后来变成了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说到“复利效应”,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著名的“七二”法则:你只需要用72去除以收益率,就可以得到本金加倍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你的年回报率是10%,那么本金增长一倍只需要7.2年。“复利效应”告诉我们,时间和回报率的适当结合会让投资取得巨大回报。反之,时间和回报率任何一项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带来巨大损失。  很多人试图在投资的路途中寻找圣杯,而巴菲特找到的第一个圣杯就是复利。他50岁之前积攒的3亿本金,在30年之后变成600亿。于是我们从中得到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是:最初的资金大小不那么重要,开始的时机与增长的持续性才是更应该追求的。不少人都知道,巴菲特在股票市场的领路人是格雷厄姆,这位“现代证券之父”教会了巴菲特“价值投资”。格雷厄姆坚信,必须仔细研究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你发现这家公司能赚钱,那你最终也会获得收益。出于对“价值投资”的信奉,巴菲特从此一遍遍翻阅投资手册,寻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他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入,然后在价格回升至真实价值附近时卖出。你可以想象,这样的股票就像“一个要燃尽的雪茄烟头”,巴菲特要做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买入,在那最后一口烟中受益。只是寻找“价值洼地”还不够,巴菲特坚持了六十多年的另一个投资原则叫,只做能力圈之内的事。他曾看过一本书——《棒球的科学》里面有一张照片,是作者拿着球棒等待击球。作者发现,如果他只等待最佳击球位置,就有40%的概率击出好球,但如果处在角落,击出好球的概率只有20%多。巴菲特觉得投资就是一个类似的却更好地游戏,因为在投资中你可以一直在场上等待,忽略其他的可能,只等待自己最擅长的击球位置。棒球场上,你会出局,但投资场上不会。面对无数错过的机会,别人可能会说:“挥棒啊,笨蛋!”不要管他们。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太强,所以人们投资时就是会遇到太多诱惑,以至于出手频率过高,这才是问题。这些年来,巴菲特筛选掉了很多机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也从不理会圈子之外的东西。和格雷厄姆一样对巴菲特影响深远的,还有查理·芒格。坚持“价值投资”,巴菲特在“快燃尽的雪茄烟头”时代赚了很多钱。但他同样有一些不愉快的投资经历,因为在过去,只要股票便宜,巴菲特从不在乎公司和管理层是否糟糕。而芒格转变了他的态度,让他以合适的价格买下优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家合适的公司。什么是优秀的公司?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首次提出了“护城河”的概念。在他看来,消费者更换牙膏品牌易如反掌,但更换银行账户、企业数据库太过麻烦,巨大的转换成本就是绩优公司的“护城河”之一,这成为他投资富国银行的理由。除了转换成本,品牌是巴菲特心目中另一条“护城河”,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可口可乐,最终也帮他赚到了10倍利润。巴菲特一直相信,正是有了从“雪茄烟头”到绩优股这样的转变,伯克希尔哈撒韦才得以发展壮大。长期盘踞在福布斯排行榜的美国人中,除了巴菲特,还有比尔盖茨。盖茨关注计算机市场,而巴菲特醉心投资事业,看起来,这两个人完全不搭边才对。但事实可不是这样,早在1991年,盖茨妈妈就叫他和巴菲特见面,但是盖茨当时特别不情愿:“巴菲特只会玩股票,我和他之间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不过他错了。刚一见面,这位传奇投资人的态度和世界观就打动了盖茨,于是从那天开始,两位超级富豪之间产生了最深厚的友谊。他俩的缘分还不止于此。认识后不久,在一次聊天中,盖茨爸爸和他们玩了一个游戏,叫他们每人在纸上写下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一个词。盖茨和巴菲特没有任何交流,同时写下了“专注”这个词。是的,专注。对巴菲特来说,如果他对新事物感兴趣,他会大量阅读资料,会想遇见和它有关的人。盖茨也一样。因为专注,盖茨和巴菲特对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一无所知,比如,他们不了解烹饪和艺术,也对物理和宇宙全然不懂。但是同样因为专注,关于商业,这两位的认知超越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时至今日,巴菲特的身价依然在逐步攀升,但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此巨额的财产最终去向何方?有一段时间,巴菲特饱受非议,因为他每年都赚很多钱,但不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把钱捐出去。于是有些人很严厉地批评他,巴菲特呢,从来没有回应过。并不是他不想回报社会,他只是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把这笔钱回报给社会,才是对人们最有用的?他曾经的想法是:既然本金在自己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没必要匆匆捐出。到了2006年,巴菲特出现在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晚会现场,这一次,他承诺把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捐出来,用实际行动回应过去的质疑。这时候的他已经确定:这些财富,不管是用于早期教育,还是医疗事业,都足以对多数人产生有影响力的改变。当然,除了捐款本身,巴菲特的礼物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向美国其他富人传递了信息,拥有很多的人可以去帮助一无所有的人。相信百年后,巴菲特仍会被历史记住,但我们不知道他会以怎样的角色被记录下来。是一位著名投资者?还是一个慈善家?巴菲特说:“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教师。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一场电影,你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你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钱,也愿意去做的工作。生活是美好的,每天早上,你从床上跳起来,是因为你很期待这一天。60多年来,我都是跳着踢踏舞一样地去工作。因为我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我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本文转载自知乎专栏【创投方法论】更多类似内容:关注公号42章经本文版权归作者西昻翔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