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观影团||一双来自“未来”的眼睛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23 23:30:06人气:0
双子杀手[普通话版]

视频双子杀手[普通话版]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威尔·史密斯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克里夫·欧文本尼迪克特·黄更新时间:2023-12-29 13:27:17

效力于美国国防情报局的特工亨利·布罗根(威尔·史密斯WillSmith饰)是一名顶尖狙击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奉命扫除许多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分子。执行任务时的他下手果断,毫不迟疑。可是最后一次任务险些失手,却让他产生了动摇,进而提出解甲归田。怎奈放下屠刀的他,偶然听到了一个有关国家机密的大事,随即便招来杀人之祸。在躲过政府第一次围剿之后,他偕同因监视自己而意外被卷…

Vol.19,《双子杀手》,李安的第十三部电影长片作品。这一次依旧是“临危受命”,请多指教。10月18日,在沉寂了三年之后,李安终于带来了他的新作《双子杀手》。120帧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依旧是其最大的卖点。但和以往的光辉不同的,这一次李安所面临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本片糟糕的市场表现令其注定血本无归;另一方面,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专业的影评人士,对于本片均为两极分化的评价。视听边界的大胆开拓,亦或是自废武功的文本颓废?现在的李安,是正在走火入魔,还是放手拥抱未来?本期金羊观影团共有26位友邻参加,25则短评,均分6.7分posterby@德卡的羊对于电影进化的一种选择?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李安已经在革新电影技术的道路上走了将近7年。传统3D的“立体感”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野心,从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始,李安就投身于一种更加先进,更加大胆的技术——120帧拍摄。这也许是你有生以来在电影院最为流畅顺滑的观影体验:细微到毛孔的面部细节捕捉,高速运动中背景的清晰重现,碎屑与火花在屏幕上的曼舞,以及火焰在流动中与观众超现实的互动。这些元素是你无法在24帧所能体验与想象的。那么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言,李安在技术的苦行中真的找到了属于未来的“影像”?@笑别掩柴扉,8/10分,3D60帧2k版一场母体/媒介的探讨?观众在120帧的失真与致幻中徘徊,正如男主对克隆体将将挥出去的一拳。人类最后彼此回归体制的温床,是最“兽性”的冲动。母体与媒介永远在吸收/同化中反噬主体,又给予主体生命力。那么,120帧是对电影的异化亦或是赋予电影新生呢?ofcourseareboth,李安用一场技术的盛典来幻化另一种真实。@不死者,7/10分,3D120帧4k版“自我”追杀一如自我思辨的内部抗争,联结起来的不止是自我的、更是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两者的孕育与取代,协调与共生(并合伙抹杀了未来电影的极端游戏化非人化的苗头),文本映射的是李安对技术,对电影的探索过程。此外,李安在技术的激进展现中更多地架空自己,剪辑色调构图通通做减法让位给形式实验,用技术捕捉“真实”(以此时的“真实”对比调动视听构造的“真实”),同时以“第三子”来警示技术化的反噬。不过绕回剧本上……还是不作过多评价了,你我都懂的。@德卡的羊,8/10,3D120帧4k版文本我就不谈了,感觉其他人说的差不多了。但是影像真的完全惊掉下巴,有史以来最嗨的观影体验。栩栩如生的镜头捕捉,丝毫毕现的运动,每一滴水、每一束火花、每一粒粉尘,都在高密度的影像速率下疯狂的曼舞。或许影像上没有传统电影那种所谓的“质感”,但每当你离开电影的虚幻去回归现实后,都会产生极大的落差。但是李安的《双子杀手》并不会,这部无限接近真实的作品,不是带你进入电影的虚幻,而是把电影带入可视可听可感的现实,几近于一种真实的融合。当然技术上还是有限制,近景或是特写时的景深镜头还是多少影响观感,但每一次伟大的蜕变不都是从一次次的探索中来吗?当然我不会觉得这是电影的未来,但至少未来的电影中,不应该没有这样的组成部分。@下次开船,8/10分,3D60帧2k版广义来说,“父亲”的角色可以有三个指向:老年威尔·史密斯(肉体)、克隆计划领导者(精神)以及美国Gov.(多次借角色之口,明示暗示美国Gov.近些年的作为)单单讲个人际遇的话,落脚点是俄狄浦斯式的弑父、宿命、轮回。若是提及个人与gov.的关系,则。@海鸥马步,8/10分,3D60帧2k版李安最近几年在做卡梅隆的活吧或者帮他过渡。视效体验作为电影的承载介质再次被强调并显现出其独一无二的影响力。似乎可以算是目前3D动作片最前沿的作品了,颗粒感的撞击与完美图像好舒服。故事旧派但内核很中式家庭,而且全片基本都是正反打或者错位简洁又老道。@tabokie,7/10分,3D120帧4k版高清 高帧带来的过量视觉细节并不必然削弱电影文本轴向的表达,本片流露的复古化叙事特征当然是有意为之,自断肢体证明观点的同时纪念性地透过尖端之眼回视潮流,双子隐隐点题。技术角度,为超视力做减法着重复原主观视觉,杀手们的窥探和视角争夺,泛滥特写人像,大力虚化全景,以及镜面和屏幕伪像的使用,或多或少都是这条基本指导的演变。动作戏中短暂的快切序列形成瞬时失焦,在整体影流中格格不入,也局限了高帧使用写实笔法。溺水和人魔镜头疯狂加色加深度,配合超高清材质,形成全片视觉甚至通感高潮。本片的体验远非完美但其创造的异质性无疑说服了我,个人而言这或许会是未来影院观影的唯一动力。@ಥ_ಥ?,7/10分,3D120帧2k版Iwantyouboth,orthree.我从未如此喜欢一位黑人男性,眼里的光看得清清楚楚。第一次水中下沉的气泡,amazing。还有摩托在小巷内追逐,我太热了,一直很热。克里夫欧文完完全全认不出来。@无色无味的气体,8/10分,3D120帧2k版技术gt;剧作,没想到本来通常以剧作取胜的李安这次反了过来。发现李安在构图时很喜欢运用镜面反射来营造情绪和人物关系,例如《断背山》中的车镜,《色,戒》中的柜镜,本片中多次使用了此元素,车镜和摩托车镜都在塑造紧张气氛,而楼中镜的设计暗示了两人的关系。几场打斗戏都非常惊艳,尤其是古堡底下照着亮光的互搏,追逐戏也实打实的体现出李安出色的调度。但剧本确实是拖后腿的一环,非常的稀碎,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我”人物的刻画和转变都是极其失败的,间接地导致父子关系的建立是不成立的。但比较有意思的是,两个“我”之间的关系和对话。@┣━┳━┻━┫,8/10分,3D120帧2k版如同神一样轻盈简练地跃动着身姿的第三子直接将过去的温吞虚伪的情感构建扯碎,他从火焰中徐徐站起、走在飞溅绽放的火星之中的绚烂画面“超越清晰”形成了“跃过真实”的恐怖幻象。我们都知道他是谁,我们都似乎做好了迎接这种错位的准备,可复杂对视后小克不自觉抬枪的动作还是暴露了一切——这是所有人想要回避却无从回避的鬼魂(一如技术本身)。向电影语法的一场无情背叛?诡异,实在是太过诡异。在观影途中,除了对于画面细节的惊叹之外,我还感受到了一种异常的不协调感。不知道是只有我,还是其他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很多画面内,用双眼所感受到的景象十分“不统一”,往往是近景的面部特写与远景的虚焦在视觉上几乎一样“立体”,在画面上甚至没有远近之分、景别之分。如果说的再夸张一点,这部电影在本质上,是没有“景深”这个概念的,真的太恐怖了。这样的一部实验性质浓厚的电影,真的还能被称为是“电影”吗?@铎mao猫,5/10分,3D60帧2k版李安失手,承认专注技术忽视电影本身有什么难的?无法接受没有电影感的电影,有这种技术反而更想看高帧率拍出来的porn,而不是十八流的好莱坞烂俗概念科幻动作片。@和光同尘,6/10,3D120帧4k版观看的顶配,从第一眼就把观众引领到了影像本身,诚然这是好的,可是粗暴的剧本只是不断呈现技术。扬言是“电影未来”,在过分强调真实的基础下,如同cg一般的过场把律动的真实硬生生扯出来。不否认也不讨厌完全类型化是为了迎合市场,以此才能继续革新。可是能否挑选一个更加优秀的剧本来呈现?@法式曌影,6/10分,3D60帧2k版几处惊喜,全片败笔。李安看得出来很努力在做技术革新了,但问题是,电影真的有必要做成这样吗?这是真正的技术革新吗?当年“比利x27;林恩”特意看了120帧都没看出任何创新之处,这部选60帧更是觉得毫无必要。剧本简直俗气老套到骨子里,不过惊喜的是李安仍然把自己的人文情怀成功嫁接,于是它至少还显露出一丝生命力。全片的所有文戏老气的只剩沉闷(或者说几乎所有戏份),而高帧率的清晰度反倒削了一层电影的质感。只剩中间一场动作戏几乎惊掉我的下巴,李安的顶级执行力完全显露,镜头被赋予了灵魂一般游走,把动作拍出了灵动感又不缺凌厉,并且将人物的第一次对峙通过镜子进行压缩串连起两个空间,一个变焦镜头变换主观和旁观视点简直可谓绝妙啊!李安可不可以不要再执念再这无意义的“技术革新”中浪费他惊人的才华了啊!至少革新也拿个好本子啊!@身不在场,4/10,3D120帧4k版仿佛看到了未来游戏界的CG制作水平,在这样处处设限的拍摄环境下,还不如以全CG拍摄一部影片,人类在高帧数下的不自然表现永远是短板。动作戏情感戏更是一塌糊涂,由于看不见旧时的动态模糊,史密斯和克隆人的追逐场景你甚至不能感受到哪怕是一丁点的速度感。一些为了展示新技术而刻意设计的场景也纯粹沦为了发布会上DEMO的存在。电影产业是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之下快速发展,但电影美学却并非如此,声音与色彩让创作者们看到了电影在创造现实渐近线方面的潜力,哪怕是近年来大家褒贬不一的3D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向我们展示了其在景深构造和观看体验方面的截然不同之处。120帧 4K 3D格式和当年宽银幕、气味电影的技术一样,在本质上只是一次试图将观众再次拉回影院的奇观化手段,当我们在美学的层面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进步时,这些技术也就完全担不起电影之革命之名。如同那些匆匆忙忙修筑而起的Cinity影厅,它们也行能让你看清一切,却看不到电影的未来。@妳的世界几点,6/10分,3D120帧4k版这顶多算是好莱坞商业片的一般水准。但因为120帧cinity却又变得不一般,cinity提升了3D的亮度,而120帧的清晰度宛如真人就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总觉得这部算是李安的一次技术实验(比利林恩那个是野心,不纯是玩票),这次完全是商业片试水,以此投放市场,看看反馈怎样(安叔的勇气可嘉)技术>一切,所以这部并不那么李安。电影里面当然也有李安的东西,比如人欲望的压抑,挣扎和膨胀,人文的关怀和反思,父子之间的关系。视效上完全是第一人称玩动作游戏的既视感,很cool,尽管打斗有点健美操(120帧呐!),但代入感很强,身临其境非常嗨。当然了,故事文本太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文戏确实也无聊,至于克隆人的探讨也就是蜻蜓点水。@chaos,5/10分,3D120帧2k版高帧加上3D,对焦使得背景虚化更为立体,甚至连人脸抖动的纹路都能看清,细节流畅得好像按了慢速播放,butsowhat?克隆设定掐头去尾流于表面,结局更看不到一点深入的情感刻画。诚然有弑父镜面元素的高度解读空间,但这是真正融入于电影且自然真切的传达方式吗?用动作类型片来承载这种被扭曲化了的概念传达是不可行的。可以解读,但于我绝不是合格的、能引发自然情感共鸣的类型载体,所以是失败的。我宁愿李安老实拍一部爽片,也不想看到牵强符合的意象表达。高帧带来的震撼只持续了十分钟,文戏武戏都索然无味。120fps可以拍任何类型的电影,但绝不是这一种。@伏眠,6/10分,3D60帧4k版电影是需要灵魂的。如果灵魂只剩下一个伟大的帧数,附带着粗糙的逻辑激烈的战役生硬的剧作,那可真是太可惜了。60和120这两个数字可以用于定义任何一段伟大或者平凡的影像,但这两个数字不能让任何一段平凡变得不凡,也无法为任何一段伟大加冕,技术终究只是载体,仅此而已。@西卡里奥,6/10分,3D120帧2k版看到最高版本的第一秒与具有实感的动作场景时,也许或许我们就如百年前第一次看到《火车进站》的观众一般,对眼前影像具有高度敏感的感知能力与对其的贪婪信任,把对观众的吸引力重新还于了影像本身。虽如此,我也不完全认为这就是“电影”的未来,高帧率下人物的运动就如同CG制作出一般,如此虚假感与动作场景结合如果说尚可的话,那么文戏部分的全程特写就完全是技术实验的牺牲品了,放之更广阔的电影范围,提高影像的被感知力的同时使影像的内容变得虚假,如果未来的电影变成这样,那电影同时也就终结了。李安与他的技术,在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无论《双子杀手》的视觉效果有多震撼,技术革新有多超前,对于电影和它的运载本身,我们始终无法忽视以下两点:一,在商业上,这是一部非常失败的作品。无论是北美还是中国,其票房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二,在故事上,就算可以在枯燥的故事中解读出“俄底浦斯情结”,这仍然是一个无比枯燥且矫情的好莱坞烂俗故事。无论是资本方,还是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想必都不会继续为李安的“技术革新”所买单。那么,李安能否争取到下一次自我证明的机会,而他所作出的尝试,对错与否,真的可以交给时间来判断吗.....@浮草,6/10分,3D120帧2k版不懂运动影像看不出高深之处。援用艾略特的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我完全支持巴赞倡导的完整电影,更鼓励技术革新,我也非常支持李安将这项技术实验进行下去,但头发毛孔看的更清晰的今天,内心有探索的更清晰么,这项技术拓展了情感并有高明的表现了么。我并没有太感受到。从剧作来看,节奏、完成度是可以的,镜像、自我、弑父、父权甚至可以做政治隐喻时代解读,但整体依然只是普通类型片的水准。所以“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意识流螺丝刀,7/10分,3D120帧4K版李安此次最为显著有开创性的创新即是:将技术赋予了某种作者属性,技术切实地成为了作者表达的一部分,呈现出的效果也着实迷人,借开头火车出站一瞬间给人带来的身处站台上的恍惚感,李安完成了同卢米埃尔的致敬;高帧数下的动作戏结合导演精彩的调度营造出的迷幻而让人提心吊胆的氛围被无限放大,电光火石清晰可见乃至是切实可感,在完全沉浸的基调之下完成了对主体和克隆体共生关系的探讨,也因而在第三个克隆人头套被揭开的那一刻造成了全场惊呼。然而“故事”这个概念本身就必然伴随着某种抽离,文戏在本就蹩脚的对白之下显得尴尬和多余,技术托起的文本本身过于套路,对于情感的渲染与呈现亦过于浅薄,使的作品离开了技术便平庸不堪。因而引发的对于技术的探讨也愈发发人深省,如果说高帧数的最终目的在于观者的完全沉浸乃至于消解“导演”的存在,以狭义“真实”作为广义“真实”的佐料,那么本片的充其量就仅是一次探索而已,至于电影世界是否需要这样的探索,就留待时间去评判了。@香香菲舞,5/10分,3D120帧4k版从《少年派》开始,痴迷于玩最新技术的李安,就逐渐放弃了一些早期佳作中,灵魂的细腻之处。《比利林恩》更是某种执迷不悔的探索。李安骨子里的叛逆,不仅是随处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父权讨论,也凸显在每一次新作的新锐特点追求。所以,《双子》的选择,更像是李安过了花甲之后,一次笨拙却不服输的潮流之举。剧本的浅薄已经不需要再做深究,120帧在配套设施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眼球在观看过程中模糊,也不知是激动还是感慨而就。有点心疼李安的执着,如此身价的导演,探索着电影界中的下个里程碑,奈何时间节点不是每次都符合他推举的节骨眼啊。对他的下一次仍旧有期待,但对他的《双子》终究怎么也喜欢不起来。@卡佛啪啪卡夫卡,7/10分,3D120帧4k版一场依靠高强度视听推进的insideout,一生二,二生三,意外精致的复合结构。中年独身者内部欲望的滞留,刽子手枪下的过往的幽灵,被赋予了形体成为实在反过来haunt这座本就淫秽的忒拜城,只是这一次的闯入者并非俄狄浦斯。双子再到三子,你来自于我,却不再成为我,恰恰是因为另一个父亲,因此这一场弑父有没有成功,又得另当别论。而比探索视听语言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李安的作者性标的或许已点滴融入技术本身:不以技术接近真实,而是拥抱技术的虚假,以技术的“非人”穿刺真实的人的世界。@幽幻,7/10分,3D120帧4k版先不考虑剧作上的问题,观看120帧这种全新的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爽感,得天独厚的优势带来前所未见的真实,甚至,超越了我们所定义的“真实”。固然,我们仍不知道这种失真感是好是坏,但它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足以称赞。李安在挑战着电影的未来,即使不一定成功。@果樹,6/10分,3D60帧2k版这依然是一部过程电影,真心觉得有点可惜。对于叙事上的不足,或者有另一种视角,在这一部电影中,内容本身就是为了形式而让位了,于是在文本层面只选择了最有效率的路径。如果这个故事放到一款游戏中还有人会多加诟病其问题吗?高帧率对镜头的束缚带来的电视感真的是问题吗?那又如何看待追逐戏、自我互视等具有游戏感的桥段对于全片的加分?从这个层面上看,当形式的实验性一再被突破,第七第八第九艺术的壁垒是否也被突破?@六个月亮的六,6/10分,3D60帧2k版抛开技术噱头来看,这不还是那个挣扎在父与子母题上的李安嘛,只是用了更财大气粗地方式来讲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可能是没有选择顶配放映场的原因,所谓的沉浸感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却总是被以往看好莱坞商业片时感叹的“这都是钱啊!”所短暂地抽离开。这几年的李安走上了电影的另一条路,他一意孤行地探索着电影新的出路,无法评判对与错,只有喜不喜欢。那很可惜我不喜欢。仅打分:@思路乐8/10分,3D120帧4k版@失意的孩子,8/10,3D60帧2k版历期评分TOP5:1.《痛苦与荣耀》8.0;2.《同义词》7.7;3.《风中有朵雨做的云》7.6;4.《你的鸟儿会唱歌》7.5;5.《太空生活》《江边旅馆》7.4;下一次见,估计就是《兰心大剧院》了。。。。。PS:昨晚排版问题引起各位阅读不便,现在于10.23号凌晨已修改完毕,望各位谅解。本文版权归作者思路乐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