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死汝爱》到《在路上》--命运之圈,从未改变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4 13:25:34人气:0
杀死汝爱

视频杀死汝爱状态:正片年代:2013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戴恩·德哈恩伊丽莎白·奥尔森杰克·休斯顿更新时间:2023-12-22 13:57:46

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学生艾伦·金斯堡(丹尼尔·雷德克里夫DanielRadcliffe饰)因为一个叫卢西安·卡尔(戴恩·德哈恩DaneDeHaan饰)的帅气同学而改变人生轨迹。通过卡尔他认识了威廉·S·巴罗斯(本·福斯特BenFoster饰)和杰克·凯鲁亚克(杰克·休斯顿JackHuston饰)。在未来将写出《嚎叫》、《裸体午餐》和《在路上》等传世之作的垮掉文学巨匠们,当时还只是少不更事的年轻…

Thelibertinecirclehascometotheend.Killyourdarling.Gobacktothebeginning.即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垮掉的一代”们和他们的风流故事,诗书才情,依然永不过时,绕在一代又一代文青和伪文青的舌尖,被一遍又一遍咀过去嚼过来。  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抽丝剥茧谈事实,大概就是一个痴迷少年为少年摒弃一切的大叔被少年干掉,少年的新机油帮他收拾残局的事。荒诞的是由于大叔的同性恋身份,少年不久便得以脱身,而新机油们,一个被未婚妻解救又抛弃未婚妻走上《在路上》的日子,一个一生痴迷于毒品与堕落,他们合写了一本书,非常隐(zhi)晦(bai)的写了少年和大叔的故事。而另外一位与少年有着纠葛的基友,更是将第一本享誉世界的诗集,献给了少年。  缪斯一样的卡尔,自己不写诗,却影响了一代诗人,在传奇一般的哥大,与几位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有了命运的际会。故事太玄妙,真相虽不可考,却有诸多细节牵出点滴事实,更添了遐想的余地。我们当然都觉得大卫的为之辗转不是一厢情愿,可是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个中真相由于其扑朔迷离,牵涉者又多在历史上文坛上意义非凡,对此事的揣度、想象、推理,从来就没断过,《杀死汝爱》只是其中之一。电影中的解释是艾伦掺杂了自身感情的臆断,现实中那本《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也未可知是事实,无论从不愿接受还是并非事实的角度,卡尔都没有承认过。夺去大卫生命的卡尔最终以编辑的身份安度一生,结婚生子,就这个事实来看,这桩命案的结局对就此消弭于人世的大卫多少是有些不公的,这份不公,给这故事更添了几分唏嘘与好奇。Therearealwaysbesomeoneinyourlife,likeCarl,inspiredyou,butunfortunately,notjustyou.旧任绿魔演过金斯堡,新任绿魔来演卡尔,倘若这俩在同一部里出现,简直是世上最好的搭配了;不过可惜不是。虽然《嚎叫》是一部结构奇怪的作品,但是詹姆斯弗兰科骨子里面疯癫文青的特质和鼎盛时期的容颜外加男神AT带着黑边眼镜陪演基友,使得整部电影感觉怪异得理所应当分外顺眼,以至于长期以来金斯堡的形象在我心里几乎和弗兰兰就是重合的。所以即使丹尼尔换了眼镜改了口音弱(gay)气森森,也依旧有淡淡的违和感。当然,弗兰兰如今在疯癫而非文青的路上越走越远,时而化作开黄腔的欧吉桑,时而蓄其胡子伪装硬汉形象,即便丹尼尔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也很难想象弗兰兰再演金斯堡了--多少年过去,大家都不一样了。况且,对于丹尼尔来说,同一个经典角色演了八部十年,想改变是真的太不容易了。脱不是重点,演gay也不是必要,不再哈利波特,才是真的。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可惜戴恩演绎的卡尔光芒太盛,以至于丹尼尔的用力也显得黯淡了,如此面容清丽,狂狷邪魅的少年,时而清醒聪慧,时而癫狂无助;在他身上有着一种神秘而不可测的气质,带着一种病态的美,捉摸不透却很想将其握在手中。再等《超凡蜘蛛侠2》这种商业大片上映,想必新一代男神指日可待了(可惜男神已经和高中的女友结婚了,但愿好莱坞的浮躁不要改变他,祝福百年好合。)夜深忽梦少年时,多少旧事变新愁。《杀死汝爱》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成功的还原了垮掉的一代里的精气神,每个人的癫狂、迷茫和神经质,放荡不羁和没有原则。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中,艾伦的线是贯穿始终的,故事由他入学开始,到他退学为止。在哥大的校园里,艾伦遇见了卡尔,印证了“遇见一个人生命全改变”,终于一个由于家庭原因只是偶尔春花秋月犯神经的小文青进化成为了反叛传统的大诗人,最终成为“垮掉的一代”冉冉升起的新星。与其说卡尔是缪斯,不如说卡尔真乃调教达人。虽然艾伦是讲述者,但是无论从角色的复杂度还是迷人程度上来说,卡尔才是真主角。最后东窗事发后,艾伦说了这样一段话【Somethings,onceyouinlovewiththem,theybecomeyoursforever.Andifyoutrytoletthemgo,theyonlycirclebackandreturntoyou,theybecomepartofyou.】有些改变是无法转圜的,有些人出现了,那痕迹就抹不掉了。无论是卡尔,还是别的什么。所以悲剧是注定了的,大卫的执着与卡尔的魅力一样,都是刻在性格里的东西,这一切都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命运这东西就是一个圈,一旦起始,总会回到原点,这一生都不过是在重复,把这圈子,画上一遍又一遍。Nevercometotheend.其实对于卡尔自己来说,自己是那么【无辜】电影一直试图告诉我们,一群男人,一群文艺的,神经兮兮的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欲争斗,一点都不会比一群女人差--甚至不像一群女人的斗争总是围绕一个或几个异性一样--他们不需要女人的介入,就可以自己演绎的花样翻新,带上点血腥和暴力的色彩,让一段风流情事,最终成为文坛传奇。现实当中,艾伦疯疯癫癫的老妈临终前给艾伦留了一段话,这段话与艾伦的诗一样,被广大文青奉为圭臬。【艾伦,结婚吧,拿着钥匙不要再吸毒了。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台的阳光里。】可惜艾伦没有听话。他又怎么会听话。他是艾伦金斯堡啊。人生多彷徨,谁又比谁更堕落么。我们言之“垮掉的一代”,不过是相对我们“垮掉”罢了,如今我们这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好好成家,好好活着,奉养父母,回报社会,每天读书工作看电影,赚钱养家生孩子,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人生“积极向上充满意义”,这样就不“垮掉”了么。笑话。一说看透,一说看不透,都不过世间一念,五十步笑百步而已。高中的时候在自习课上看《在路上》,看到迪安在街角消失的背影,哭的不能自已,心里感觉空空荡荡,仿佛自己也走在那条走不完的公路上,一路开到天涯海角。现在回想,觉得可笑,那个时候懂什么呢,每天看着二尺见方的书桌,做着做不完的习题,身边有三五好友,有点小爱好却身无旁技,会为某个人在心下暗自纠结,不过就是这样的人生。未见世面,倒愿意畅想未来;未经残酷,却总为赋新词强说愁;彼时对《在路上》的迷恋,大概就出于这样的原因吧。但是除了这个之外呢,总有些什么东西,让活在平凡生活里懵懵懂懂的我们,和经历文学浪潮社会变革的“垮掉一代”有了共鸣。有些时候我们愿意做一些事,知道它是错的,或者说,知道它在大多数人眼里是错的,但是还是想做下去,也不是为了和谁不一样,也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只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感觉有一点存在感,就那一点点存在感,值得我们活下去。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他们的毒品、性爱、在路上,我们的努力、奋斗、看未来,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证明,也是寻找,寻找让自己心安理得停下来的东西,有些人找不到了,就一直走下去,有些人以为自己找到了,就停在那里。早前看过一段话,【阳光和生命相比,当然生命重要。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阳光显得那样不可缺少,无法替代,甚至用生命去换取也心甘情愿。】在路上之于我们,便是为获得阳光。虽然更多时候是阴雨绵绵,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寻找。那一刻的暖,足以抵挡路上的全部寒。更或许,我们寻找的,就是寻找本身。所以看起来违背了常理、道德,颓废、堕落、弃绝社会、家庭的”垮掉的一代”们,却数十年如一日的获得和抨击一样甚至更甚的追捧--我们为何不安分,是穷其一生都难以解答的问题。但是这也没什么,就让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诠释一样不安分的灵魂。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引用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为什么读经典。【苏格拉底临刑前,在练习一支乐曲。有人问他,都要死了,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苏格拉底答道,至少在死之前,我学会了这曲子。】其实这故事同样可以解释我们和他们为什么沉迷于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人生,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意义--我热爱这一刻的自己,最重要。  《杀死汝爱》是黑色的。但是垮掉的一代,却是从黑暗和堕落里活出光的一代人。这个圈,还是转回来了,形式变了,质地犹在。真好。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