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梦想还在燃烧,青春就不会结束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8 15:28:12人气:0
  三位怀揣音乐梦想的女孩,误打误撞成为殡葬歌手。在这里她们结识唱丧姐妹,目睹种种人间告别。从起初的“我们唱不了”,到后来的“那就干出点儿名堂”。就在逐渐理解和接受这个舞台的时候,女孩们却接到偶像公司的邀约。最终,她们会选择怎样的道路,她们能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吗?  讲述这个不无荒诞的故事,其实有一定风险。因为提起青春,人们已经习惯了九十年代的校园。《哀乐女子天团》几乎不具备中国近年所谓青春片类型里惯常的特征,却分明又饱含着热烈的青春气息。它将青春提纯,去除现实杂质,以一种纯粹的姿态站在面前,和你谈谈梦想这个词。它不扭捏作态,一如片中的主角落落大方。  作为一部网络大电影,《哀乐女子天团》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匠人的姿态,用电影的语言,讲述了这个完整的故事;它更是一张证书,证明少有人走的路上,有未曾得见的好风光。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  以往的中国青春片,离不开校园这一场景,主要角色关系以同学为主。时间线索一般跨越数年,通过毕业后的社会遭遇,来对比校园时代青春的可贵。再加上堕胎、出国等情节的屡屡出现,时代音乐、道具作为符号被反复使用,仿佛所有人的青春都被描述成同一种模样。  它们讲的其实不是青春,而是阶级,是物质条件,是时代命运,是现实如何将青春击垮。  在《哀乐女子天团》里,这些事情变得不再重要。我们不了解主角毕业于哪里,父母做什么;不清楚她们具体在哪座城市,正经历怎样的大时代。即使是交不起房租的那个铁皮屋子,也并非北上广青年们普遍印象里的合租房。墙面上印着“五百英里”,是一首民谣名字,亦仿佛音乐梦想路漫漫的心声。  影片里的一切元素,都以女孩们的音乐梦想为核心。观众只需要知道,这些女孩渴望拥有一个舞台,来实现她们的梦想。这不单强化了青春积极的一面,也突出后来主角误入殡葬业的心理反差,更巧妙地规避掉大量的狗血情节。人物之间的冲突,不会是你比我有钱有地位,我比你有颜有男人;而都围绕着对音乐的理解,对梦想的选择。  梦想往往幻灭,反衬青春伟大,留下一点点回忆可好——这是国产青春片常见的套路。似乎梦想如果成功,青春便没那么不可替代,伤痕才是荣耀的记录。《哀乐女子天团》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它也刻画了许多彷徨无助的时刻。说的是梦想有资格成功,但你需要知道其中的代价,并能够以及愿意承受和付出。它所说的青春,是尽管迂回曲折,却始终向着天空生长的。  “我的青春,也不是没伤痕,是明白爱是信仰的延伸。”用审丑的方式审美,以丧的姿态乐观生活  淡化了时代、地域、阶级等内容,片中的角色能给人真实感吗?不着现实过多笔墨,纯粹言说梦想,会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这样的困惑,被殡葬元素的融入而解决。  殡葬乐队在现实中本身存在,送别故人,给亲友以慰藉,是许多地方的传统民俗,影片中也有提到喃摩、对棚等内容。殡葬元素将影片被部分架空的设定,重新拉回土壤:这一定是一个中国的故事,或至少是东方的故事。只有东方人,才这样对待生死,要以独特的仪式作为告别。  同时,殡葬元素也是影片的对抗力和喜剧点。它首先解构了不容置疑的梦想,又在之后温柔地将其重构,为梦想添加新的层次。失败与成功,丧和幸,看似站在对立面,实际往往同时存在,彼此补充——要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于是,《哀乐女子天团》否定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认同多元性,认同每种人生存在的合理。在故事里离世的角色身上,都可以发现这种特质。下辈子接着唱的摇滚老炮,不被家人认可的同志朋友。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或许是边缘的,是默默无闻的,但他们同样配得上深重的情谊,配得上理解和尊重。  不了解死亡的意义,怎能明白该如何活着?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电影《入殓师》,或类似的职业剧。而《哀乐女子天团》更为轻盈,它带着一种脱力系的气质,承接亚文化的环境与丧文化的精神,在审丑的过程里发现美。时而嬉笑怒骂,不必直说伟大。即使对结局成功的表达也是克制的,重要的不一定是成功,而是成长。“可是你没说这是网大啊!”  《哀乐女子天团》由青年导演刘博文、桑木天联合执导,是他们的长片处女作。刘导毕业于中戏,桑导毕业于北电。学院派基础令作品具有规范的剧作和视听语言,而优秀的审美,则为电影添加了的许多网络大电影罕见的氛围和意境。例如片中的烟花、浪花等镜头,不具备明确的叙事意义,却使得情绪饱满动人。  在点映场的采访中,两位导演坦陈对《海街日记》等影片有所借鉴。吉他待在墙角,海风吹乱头发,这些颇为浪漫主义的意象,是含蓄和写意的,在以强感官刺激为多数的传统网络大电影环境中较为少见。不少人称《哀乐女子天团》是网络大电影中的一股清流,甚至好过不少院线片。  事实上,《哀乐女子天团》本身也拿到了龙标。网络作为这部作品的发行平台,亦似乎片中,大演唱会现场之前的哀乐舞台。电影里的艺人经纪公司认为殡葬行业晦气,网大也一度被许多院线电影工作者认为不入流。而FTgirls用她们对音乐的诚意和对人生的领悟,得到了听众的支持;正像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机遇,新锐电影人们用对电影的真挚热情,创作出的优质内容。  电影的几组预告中,有一则很燃的“殡葬版”,对关于音乐梦想的故事主线进行了精到的提炼。感受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预告片里的“音乐”换成“电影”,“殡葬”换成“网大”: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坐在真正的电影院里,拍着自己喜欢的电影?”  “你们几个天生是属于电影的,而我,将给你们提供这个电影。”  “这就是你说的电影吗?”  “这就是电影啊,这不是电影什么是电影啊?”  “可是你没说这是网大啊!”  “我们走,我们拍不了。”  “我们就这种风格,你能拍拍,不能拍滚蛋。”  “你们懂什么叫电影吗?”  “你管我拍什么样,我拍得比你赚钱不就完了?”  “连网友都不放在眼里,你们师父光教你们拍片,不教你们做人啊?”  “你们连给网友拍片都拍不好,当哪门子导演?”  “我决定了,我们回去,至少那是个电影。”  “虽然网大这个行业我们不是特别了解,可是我们想试一试。”  “那就干出点儿名堂。”  当然不仅是音乐或电影,对于任何行业的人来说,这个道理都一样。人们都渴望实现梦想,都在过程里经历现实落差。但无论在哪里,始终不忘初衷,心怀敬畏,能对得起自己所作所为,是最基本的前提。只要梦想还在燃烧,青春就不会结束。  想来,也是《哀乐女子乐团》会让人感动的原因。本文版权归作者良卓月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