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白宫管家》:中规中矩的黑人传记片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30 08:29:24人气:1
颁奖季的资源陆续出来了,下了几个,看的这却是第一个。看之前并没有太大期待,知道这估计又是讲黑人血泪史的,里面应该又是惠特克演技大爆发。不过在看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注意到、思考到一些点,想在这里说两句,当作观影笔记与人分享。首先,传记电影有自己的一套发展逻辑和表现方式。和名著改编作品有几分相像,传记电影的一个关键就是对事件的取舍。保留什么,舍弃什么,详略如何布篇。这里,导演、编剧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上按人物从生/童年,到死/当下的正序时间来全景展现起伏的一生,多在平铺直叙中带出一些高潮点;一种是专把人物所经历的一段重要时间和一个决定性事件单拎出来,深度挖掘。当然,本片明显属于第一种。    因为主人公西塞尔在人种上是黑人,职业上是白宫管家这一双重身份的特殊,所以通过总统的更换,以及不同总统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不同态度来从侧面刻画主人公,恰到好处。主人公所经历的岁月,正是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数十年。从遭受种族压迫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到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再到自由平等博爱似乎触手可及,主人公身处白宫这一政治权利的中心,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性瞬间(历届总统出台法案等措施),但又囿于身份处在这一中心的边缘,处在白人阵营和黑人阵营的夹缝中(特别是与其长子之间的冲突),所以这就给人物本身增加了矛盾性和复杂性,继而增加了看点。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历届总统在有限篇幅内的刻画,明显存在人物扁平,过褒或过贬的痕迹,导演这一点处理的未免有过于主观的嫌疑。  事实上,黑人电影的主题都较为单一,一般都是放在反对种族歧视运动、争取民主政治权力、反对等级分化和物质、教育贫穷等这些议题中。本片导演李丹尼尔斯之前还拍过《珍爱》。与其相比,本片受传记片类型所限和刻画人物需要,反思力度略显不足。少有的几处质询式反思,还都是由主人公的独白直接说出的,减弱了深度。  其次,再来说说片子的视听语言。影片在镜头语言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影片在三分之一处,有一场精彩的交叉剪辑。主人公在白宫餐厅服侍白人的画面,与其长子等学生运动代表在餐厅要求服务被拒,惨遭白人驱赶的画面交接,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父辈的安分顺从,服侍白人,一边是子辈的执拗反叛,与白人抗争。黑人从被剥夺权利到争取享有权利,白人从被服务者到可能成为服务者,中间几组身份角色暗中互换,增加戏剧效果的同时,形成强大的画面和情感冲击。这里,确实也带出了父辈与子辈间的差异,更突显了时代更迭、历史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有个问题是,当总统了解了西塞尔儿子的情况,是否会不自觉地为黑人投怜悯票。片子里好几个地方,都有总统因西塞尔怜悯黑人的感觉,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另外,可以看出,导演身为黑人少数族裔,对于黑白两色的敏感。例如,西塞尔去建议提高薪酬被拒后,一个打开黑框房门的黑色背影(景深处为浅色),叠化一个处在画面相同位置的马丁路德金身着白色衬衫,站在白色阳台的画面(景深处为深色)。黑人侍者的酸辛无奈,黑人领袖的纯洁神圣,都不言自明。从黑白,到彩色,电视这一媒介,作为时代的产物,在本片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每一任总统针对黑人问题的讲话都在电视上播出,制造了伪纪录片的感觉。不同的人群总是通过电视来收看重要新闻。更重要的是,片中有大量的历史新闻片穿插在情节发展中,成为时间坐标,为影片增加真实性和历史厚重感。  说到底,本片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突破类型窠臼,也没有特别震撼的记忆点。而且,影片的重心好像并没有特别放在主人公身上,反而着重表现了美国黑人民主运动的种种,遭遇记述多于性格刻画。虽然影片表面上看似批判残酷,但实质上,还是在歌颂美国伟大的民主进程,仍是主旋律的腔调。中评。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