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姊妹篇:所謂「十七年」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02 03:11:49人气:0
龙须沟

视频龙须沟状态年代:1952

主演于是之叶仲寅张伐于蓝更新时间:2021-12-09 21:11:16

解放前的老北京城,天桥东边有一条臭水沟——龙须沟。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沿着臭水沟两岸安家落户,这群被剥夺了尊严的人们在迫害、屈辱、疾病和死亡的夹逼中艰难求生。百姓们喝不上自来水,只能饮井里的苦水,上趟厕所还得跑半里地。每当雨季到来,臭水沟的水高涨泛滥,进入贫民的家中,臭不可闻,苦不堪言。被人喊成“疯子”的老艺人程宝庆(于是之饰)落魄愤懑,他依靠老婆程娘…

 反映“旧社会”黑暗的片子大多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或隐或显,即赞颂新社会。《茶馆》与《龙须沟》在这上面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只是,茶馆没有将其点出来,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得到暗示,后者则是直接的描绘。故事的场景也从颇为“主流”的茶馆移到了更为边缘、底层的龙须沟——现在叫做棚户区。不但几十年前是这样,去年(前年?)北京人艺重点推出的《窝头会馆》也是如此。 只要回到那个时代的语境,这些都没有一点问题。想想自己在看那段历史的时候,也曾为之感动。确实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年代,“沧桑转变一色新”,如果沿着当时(确切说57年是一个分水岭)的路子走下来,前途未可限量。然而这样的时光只有十七年。老舍正是在「十七年」的语境中真诚地写出了它。相信在那时,老舍也是充满了激情与感动的。 美丽新世界、一个好政府,穷人、老实人、劳动者翻了身。身处其中的人怎能不心潮澎湃呢?但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过眼云烟。看起来真的有些莫名其妙。“十七年”最终没有走下去,是什么原因呢?怪谁呢?答案很难轻易给出,也许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出一些端倪。 最明显的启发我们的地方,就是“毛主席像”。有一个细节,他们把毛主席像和财神爷像放在同样的心理位置,甚至更高(用前者代替后者)。而且不是说“买”,而是说“请”。“请”的意味就很深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宗教性。 宏观地来看看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他们对“现状”的描述,都是“翻身”、“头朝上”、“好政府”之类的,他们只要质朴的公道、平等和安身立命。虽没有触及社会的深层机理,但又确是天经地义。再看他们对这历史剧变的解释,口口不离“共产党”、“毛主席”,今天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政府新官都是充满理想的,原来的恶霸是被铲除了的。但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片中透露出来的也只是历史的表象,距离真正解决“十七年实践为什么没有成功”的问题还差十万八千里。这既有电影这个形式的限制,也有创作者老舍的自身限制。我相信老舍在那时也是没有看明白的,不然也不会在一朝看破之后遭受如此大的打击,竟然要“自决于人民”。 老舍的生命随着「十七年」一同终结。PS:1952年的于是之那么年轻,真是没有看出来!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