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里翻腾的绞肉机——血与火交织的一战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1-17 04:54:17人气:1
西线无战事2022

视频西线无战事2022状态:HD年代:2022

主演费利克斯·卡米勒阿尔布雷希特·舒赫亚伦·希尔默丹尼尔·布鲁赫更新时间:2022-10-29 08:35:50

该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撰写的同名经典小说,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罗·鲍曼和同学莱尔、米勒参加了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到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

创作不易,为了观察细节反复看了多遍电影,为了搜集资料也翻阅了许多文献,如果朋友们能点个赞鼓励一下最好啦,十分感谢!!听到“为皇帝,国家,民族”而战,德国年轻人狂热的失去理性,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皇帝退位了(德皇出逃海外)、国家覆灭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垮台)、民族分裂了(战败后失去大片领土和人口),曾经为之奋战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之后,德国人为何而战呢?相比百花齐放的二战电影,一战搬上大荧幕的少之又少。映像里最近一次看一战电影还是两年前的《1917》。比这更早的,还有1930、1979版的《西线无战事》《战马》《帕斯尚尔战役》《红男爵》《空战英豪》《奇袭60阵地》《他们已不再变老》《漫长的婚约》等等,《西线无战事》应该算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翘楚之作。相比老版,新版没有完全依照原著小说,除了标题和几个角色的名字之外,做了不小的改动,其实更像是同人作品。抛开大改原著不谈,单纯从电影拍摄的艺术角度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可以的。看了新版之后觉得,视觉效果和表演都很好,作为军事爱好者,服装道具布景也找不出明显问题,可以算的上是一部佳作。但我觉得问题是缺乏角色发展和故事性,考虑到几部佳作珠玉在前,这应该是最容易做到的部分。西线无战事(1930)8.91930/美国/剧情动作历史/刘易斯·迈尔斯通/路易斯·沃海姆刘·艾尔斯一战影视作品少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一战血腥惨烈,伤亡巨大,打破了民众心中对战争的美好幻想,但是并没有好结果,只是一个“20年的休战协定”——德国又卷土重来,发动了更血腥更惨烈的二战。因此人们选择了遗忘。一战之前欧洲的战争,比如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等,主要特点是:以运动战为主,战役持续时间不长,受到武器性能低劣和中世纪骑士精神残余的影响,战斗也不是特别惨烈,更没有进入总动员体制。所以,对欧洲的民众来说,战争是“美好的史诗”,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茶余饭后的好谈资。(很不幸,对于今天经历了70多年和平的人们来说,这种思想仍然存在)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一战爆发后德国民众纷纷团结在本国的旗帜下,以极高的爱国热情投入战争,认为战争“会在圣诞节之前结束”(战争史上的超级flag)。但事与愿违,军事科技的发展赋予了武器更大的杀伤力,堑壕、碉堡、铁丝网、机枪、火炮、飞机、坦克、毒气变成了所有普通士兵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靥。上述武器给与了战争双方尤其是防守方巨大的优势,攻克敌方阵地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伤亡。(比如小国比利时修建的列日要塞抵挡了德国皇太子率领的德军主力整整12天)。运动战只持续了几个月,马恩河战役后,一战由运动战转变为持续4年的血腥阵地战。主要参战国军队阵亡人数对比钢铁产量与兵器装备数量对比阵地战,战线基本稳定,缺乏观赏性,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谋略与机动,主要是两军掘壕固守,大部分时间在对峙,用冷枪和炮击骚扰对方(例如前几个月的俄乌战争,被戏称为“垃圾时间”)。对峙期间士兵的生活很糟糕。西欧多雨,战壕很快变成令人发狂的烂泥水沟,士兵需要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和战斗,闲暇时间需要舀水,灭鼠,维护战壕,修理铁丝网等,还要时刻警惕敌军冷枪冷炮甚至侦察兵的袭扰。几个月下来,基本变得骨瘦如柴、精神萎靡、目光呆滞,患上战壕足、营养不良、痢疾、伤寒、霍乱之类的常见病。堑壕堑壕内部实践中为了减少炮火伤亡,每人之间间隔几米,比这更分散舀水少数时间需要战斗,那更惨了。你需要在炮火掩护下冲锋,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穿过坑坑洼洼的“无人区”去进攻敌人,一出己方掩体就被早就设定好射击诸元的机枪火炮收割,子弹炮弹如雨点般落下,砸在狭窄的进攻地域上,许多士兵被炸成碎片抛上天空,或者火光一闪之后就化作血雾消失在烟尘中。运气好些的冲到敌人阵地附近,又要面对铁丝网、地雷、步枪机枪直射火力的重重拦阻,又有无数人倒下。运气再好些冲进了战壕,还有更残酷的白刃战等着。有刺刀的用刺刀,没有的用工兵铲、钢盔、石头木棍、拳头甚至是牙齿,白刃战的伤亡率将近50%。就算今天各路神仙保佑没死,侥幸拿下了敌人战壕,回头望望身边所剩无几的战友,想稍作休息,保不齐敌人就引爆了壕沟里预埋的炸药,连人带沟一并夷为平地然后撤退了,或者在毒气和炮火掩护下对立足未稳的你发起反击。经历上述全部这些都没事,那恭喜你拿下了第一道战壕,可以晋升为班长再发个小勋章了。之后去打第二、三、四道.......似乎无穷无尽战壕与防线等着你,就如一台绞肉机般吞噬着年轻的生命。而这,只不过是4年战争里平凡无奇的一天罢了。无人区参战双方都无法立即安葬死者。在前线变更之前,无人区内的尸体会一直无人拖回,而在前线变更之后,这些尸体已变得无法辨认。有些战斗,士兵们的尸体直到战后才被掩埋。战争结束后,人们在耕地或挖掘地基,仍会发现新的尸体。冲锋穿过“无人区”,西线战场上,无人区一般为100~300米宽一战中75%的人员伤亡由炮火造成。不知哪里飞来一发炮弹,朝夕相处的战友血光一闪就没了踪影,正如剧中所说:“可以用勺子把他们从战壕的墙上刮下来,葬在饭盒里”无人区弹坑遍布法军哈奇开斯机枪阵地,开火处一片血雾德军步兵清扫法军战壕肉搏战肉搏战肉搏战男主最后也是在肉搏战中阵亡坦克碾压步兵法军在坦克和喷火兵支援下反攻火焰喷射器可算是当时最具威力的单兵武器,可使敌人在痛苦中死去,熊熊烈火既可以使人本能感到震撼,又可以钻入敌人躲藏的洞穴和壕沟中,还可以引起敌人弹药和油脂爆燃,对于突破堑壕最为有力,缺点是笨重和射程较短阵地战需要足够的兵力填充战线、补充伤亡,所以各国放宽征兵标准开始总动员,战争不再是职业军人在异国他乡的战斗,不再是新闻里的图片,电影里的视频,它由此影响到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一些不想打仗、不适合打仗的青年加入了战场,他们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幸存下的人把记忆带回了本国让更多人知道,引发了战后的反战思潮。因为贵族从军的传统,相当多的贵族子弟战死沙场。因为可怕的伤亡,本不在总动员范围之内的孩子和高学历人群也上了前线(比如刚满18岁且有高中文凭的男主)相比之下,二战爆发前的西欧普遍厌战,因此英法的绥靖政策有了极大的民意基础。在德军挺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强占苏台德区时都选择了退让,安抚德国。在德军主力调往东线闪击波兰后甚至不敢在兵力空虚的西线发起进攻,史称quot;静坐战争quot;,与一战前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下面简要梳理一下一战的过程,分成施利芬计划与德军进攻、战事僵持、美国参战、1917年英法攻势、1918年德国最后的进攻、协约国反攻六个阶段。一、施利芬计划与德军进攻德国发动一战,本质上是后发强国挑战旧的、对自己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他们自己称为“寻找阳光下的地盘”。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分裂,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归于一统,统一后的德国借工业革命的东风,逐步成为世界大国。但是世界已被英法等旧列强瓜分完毕,面对世界霸主的打压,德国决定通过战争击败英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秩序。依靠更狂热的民族情绪,更多的军事投入,更多更优秀的士兵,更强的工业实力,更先进的武器,通过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击败英法(既施里芬计划)以梅斯为轴心,在左翼的德法边境部署较弱兵力吸引法军进攻,同时集重兵于右翼,取道比利时,沿默兹河穿过比利时进入法国,沿涡塞河流域进攻巴黎包抄法军后方,企图六个星期内歼灭法军主力。该计划影响深远,不仅作为一战德军东西两线的部署以及进攻法国的计划,也影响了二战德国在西线进攻法国计划制定1914年法德主要国防和工业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法德的综合国力已经有较大差距了,这也是德军意图速战速决的底气。因此如果欧洲格局保持1890年代初乃至1900年代的情况:法国和比利时孱弱,俄国反应迟缓,英国欠缺大陆能力,那么施里芬计划仍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但是施里芬计划失败了,主要原因是:1、减少了西线右翼德军的兵力(由180万减少到140万)。一战开始后,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过于谨慎,加强了德法、德俄边境这两个方向的兵力,没有尽可能集中兵力于西线的右翼用于包抄法军。2、忽视英国的存在及影响。施里芬计划制定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英国参战,毕竟英德真正交恶是1909年之后的事情。由于此计划需要经过比利时去攻击法国,而比利时的地理位置对于英国的国防来说是非常重要。英国害怕德国占领比利时后,会很容易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击英国。加上1907年的三国协约早已签订,英国便派远征军以协助法国。而该计划设想英国远征军的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万人,并且英国会因远征军在设想中的西线战役中与法军一起被全歼而被迫退出战争。但这时的英国陆军已经有了较大的实力提升,不再是那支在布尔战争中灰头土脸的军队了。3、低估了法国的实力。法国本身的动员能力在1914年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们能够动员62个师,占全国适龄人口的80%(德国只有不到50%,约90个师)。4、在没有机械化行军的一战时期,右翼大迂回的步兵靠双腿长途跋涉到达巴黎附近时已经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减,法军正是趁此机会反攻,击败德军。5、当时的战争技术水准使得防守优于攻击,于是进攻方只能夺取一些土地,却无法迫使任何敌对的强国退出战争,甚至连比利时也奈何不了(小国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阻挡了德国皇太子率领的德军主力整整12天),因而当德国费时费力攻占比利时后,法国已经完成动员,加上外力的帮助,法国未被迅速击溃,而此时俄国铁路系统已较计划制定时完善,总动员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计划完全失败。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9月5日至12日双方在马恩河一线激战,此役影响重大,法国将其称为quot;马恩河奇迹quot;,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埃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受限于运输等因素,双方平分秋色。德军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却始终不能包围法国的战线。随后双方再爆发第一次伊普尔战役(1914.10.19-11.22),由于英军强烈抵抗和法国快速驰援,成功挡下德军的重击,德军无法取得重大成果、英法联军亦也缺乏力量推进,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二、战事僵持1915年春季,法国和英国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方战线,发动香槟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双方大量伤亡,但战事仍然胶着。当中,俄国曾允诺至少派遣50万人到法国,但直到1916年只派了1.6万名新兵。导致双方战事僵持局面未能改变。1916年2月,德军主力在凡尔登战役中袭击了法国的防御阵地,一直持续到1916年12月。德军在战役初期取得了进展,但随后法国的反击使得德军最后失败。双方的伤亡人数从70万人到97.5万不等。凡尔登战役成为法国决心和自我牺牲的象征。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役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由于德军工事极为坚固,英军的炮火准备并无大用。索姆河战役首日英军就伤亡了6万多人,平均每1.4秒就有1个士兵倒下。惨重的伤亡迫使英军希望通过新式武器来改变战局,所以坦克首次出现在了战场上三、美国参战1915年5月1日,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从美国出发到英国,尽管德国已经宣布会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把所有英国的船只都击沉,然而由于卢西塔尼亚号的航速较高,没有人认为它能被德国的潜艇追上。在5月7日,德国潜艇发现了卢西塔尼亚号并用鱼雷将其击沉,由于邮轮上大部分的乘客为美国人,激起了美国人民的反德情绪。1917年2月3日因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艘船只被击沉,美国与德国断交。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破获的齐默曼电报,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墨西哥取回美墨战争后割让给美国的失地,于是美国以此为根据,于4月6日向德国宣战。四、1917年英法攻势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除了香槟山战役以外并无进展,引起法国士兵的骚动,并导致该次战役的策划者、上任不足半年的法军总司令罗贝尔尼维勒将军被革职。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法军再次发起第二次凡尔登战役和拉马尔迈松战役两场攻势并取胜。而英军则发起帕森达勒战役和康布雷战役,但伤亡惨重并无取得任何大进展,仍然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12月,同盟国与俄国签署了停战协议,从而使得西线获得了大量的德军部队。随着东方战线的瓦解,战争的结果将在西线决定。同盟国知道他们无法进行持久战,但他们对最终的攻势寄予厚望。此外,双方都越来越害怕欧洲的社会动荡和革命,双方都急切地寻求决定性的胜利。1917年,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在德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他妻子在比利时的兄弟作为中间人,秘密尝试与乔治·克列孟梭进行单独的和平谈判。当谈判失败时,他的企图被德国发现,导致了一场外交灾难。五、德国最后的进攻鲁登道夫与兴登堡认为德军在战争中的胜利机会为在1918年春季发动一个决定性的攻势。1918年3月3日,东线因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的签订而停战,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退出了战争,这使德军可腾出33个师布署到西线。德军在西线上有了兵力的优势,以192个师来对抗联军178个师,其调来的部队也因为长时间的休息而实力完整。鲁登道夫从部队中选出各个战斗经验较丰富的单位重新训练,组成许多素质较高的突击队,作为此攻势的攻击主力。联军方面,依旧缺少一个统一指挥机关,英法两军也因为历经长期的耗损,无论是士气还是人力皆不足,而参战不久的美军也尚未具有战斗的能力。鲁登道夫的进攻战略为将英军与法军分离,突破联军防线后逼使前者退却到海峡港口,将其歼灭。这场攻势将结合新式的突击战术、地面攻击机、坦克和仔细策划过的炮击行动,其中后者还包括使用毒气攻击。3月21日,德军发动5次主要进攻的第1次。德军春季攻势的第一阶段麦克尔作战非常成功,几乎要将联军部队分割,并在头8天内挺进了65公里,战线也西移了100公里,是自1914年马恩河战役失败后以来,第一次让巴黎再度暴露在德军炮击距离内。因于这次的攻势,联军终于整合出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费迪南·福煦将军被任命为法国境内全部联军的总指挥,整合过的联军更能应对德军的进攻,将局势逐渐转为消耗战。六、协约国反攻1918年7月,法军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初期的第四次香槟战役决定性的挡住德军进攻,接着福煦对马恩河突出部上的德军发动攻势,并在8月将其消除。两天后,再发动了第二波攻势,一路挺进到亚眠北部。此次攻击由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军作先锋,以英法为主力,再加上600辆战车与800架飞机的支援,最终联军获得决定性的成功,兴登堡因此说8月8日是quot;德国陆军最黑暗的日子”。德军人力已因为长达四年的战争而枯竭,国家本身也累积巨大的社会与经济压力。联军以216个师对付德军兵员不足的197个师,1918年8月至11月间,协约国发动“百日攻势”,德军损失15万人,成为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开始大批向联军投降。连续的军事失利使德国国内动荡加剧,1918年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净”。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不死心,意图利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哗变,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在联军突破德军防线的不久,马克斯冯巴登亲王于10月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以进行和平谈判。由于鲁登道夫拒绝和谈,他被迫下台并逃到了瑞典。战斗仍在继续,当德军撤退时,11月9日柏林发生十一月革命,社会民主党领袖菲利普·谢德曼宣布建立共和国、宰相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了维持国内稳定,宣布废除威廉二世的德意志皇帝与普鲁士国王封号,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后则于11月10日流亡荷兰。很快德国新政府与联军签署了停战协定,并在11月11日全面停火,一战结束。附录1:一战战壕建造方法战争刚开始时,英国使用一种由三个平行战壕组成的战壕系统,这三个战壕由通讯战壕连接。通讯战壕与前方战壕的连接点至关重要,一般都修有坚固的工事。前方战壕只有少量守卫部队,仅在清晨和傍晚进入战壕。70米至100米之后是支援战壕(或叫转移战壕),当前方战壕遭受轰炸或炮击,部队撤到这里。300米至500米之后是预备战壕,里面有另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在前方战壕被攻下后可以尝试反击并夺回。炮火得到改善后,这种战壕迅速地过时。在某些前线特定地区,支援战壕的功能演变为吸引火力,这样前方战壕和预备战壕就不会遭受更大破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会将支援战壕点上火,看上去像是有人。在前方战壕后面几千米,通常有两个部分完成的战壕,在前方士兵撤退时用到。德国人经常挖多余的战壕系统: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挖了两个完整的战壕系统,相距1公里,在1公里之后还有一个部分完成的第三个战壕系统。多个系统使协约国军不可能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如果第一个战壕系统的一部分被敌军占领,防守方会从第二个系统挖一条通道到第一个系统中没有被占领的部分。德国人的防御工事建造非常出色。他们建造的掩蔽物和据点位于地下深处,防炮弹且空气流通。德军比他们的对手更想战略性地撤退到一个准备充分的防守位置。他们还首先使用“深层防御战略”,即在几百米宽的前线交战区中修建一系列孤立的阵地,而不是一个连续的壕沟。每个阵地都可以为它的相邻阵地提供炮火支援。虽然进攻方可以在阵地间自由移动,他们还是要遭受防守方的纵射。英国人最后也采用了相似的工事,但德国于1918年发动春季攻势时,还没来得及完成。这次攻势证明,即使攻势完成,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1917年6月的一张空中照片。德国战壕在右边和下边,英国战壕位于左上。当一个战壕有一部分凸出到无人区,一个突出部就形成了。相对的,面对突出部的敌军战壕叫做“凹陷部”。突出部里的士兵三面受敌,处境非常危险壕沟并非笔直,而呈锯齿型。当敌人从侧翼进攻时可以保护里面的步兵,防止所有部队暴露在敌军火力下,挡住炮弹破片的飞行。但这也意味着一名士兵无法看到在壕沟里十米以外的东西。壕沟面对敌人的一侧叫胸墙,背对敌人的一侧叫背墙。背墙防止士兵们的后背被落在壕沟后方的炮弹弹片所伤。如果敌军攻下了壕沟,原来的背墙就会成为胸墙。壕沟的两侧会用沙袋,木架和铁丝网进行加固,地面通常会铺上木板。一本1914年英国步兵手册中的壕沟建造示意图士兵的掩蔽洞位于支援战壕后部。英国的掩蔽洞通常8至16英尺深,德国的掩蔽洞要深得多,距地面最近也有12英尺深,有时甚至能到3层楼的深度,士兵们通过混凝土台阶上下出入。为了使一名士兵可以在不暴露头部的同时观察到战壕外,壕沟的胸墙有一些射孔。射孔简单到只是沙袋中的一个缺口,也可以使用钢板加固来保护士兵。为了击穿射孔,德军狙击手使用了穿甲子弹。还有一种观察战壕外部的方法便是潜望镜,它最简单的形式是一根木棍与两片镜子。澳大利亚士兵正在使用一把潜望镜式步枪附录2:我军堑壕、交通壕构筑方法参考文献1.百科词条2.《一战史》,约翰·基根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利德尔·哈特4.《施里芬计划:解析与史料》,MichaelEpkenhans,HansEhlert,GerhardGroß5.《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A·J·P·泰勒6.《步兵战术学》,李洪程7.《民兵干部手册》,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本文版权归作者BinaryStar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