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乔乔的异想世界》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05 05:18:54人气:0
乔乔的异想世界

视频乔乔的异想世界状态:正片年代:2019

主演罗曼·格里芬·戴维斯托马辛·麦肯齐斯嘉丽·约翰逊塔伊加·维迪提更新时间:2023-12-29 12:56:57

二战时期,男孩乔乔(戴维斯)和母亲(斯嘉丽)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下,他不知道母亲在家中藏着一个犹太女孩(麦肯齐),而母亲秘密为抵抗军工作。乔乔渴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他脑内出了一个颠覆版的希特勒,这个希特勒有魅力、傻傻的、天真可爱,是他的朋友,帮助他应付生活中的困境。

看电影涨姿势:如何洗脑与反洗脑?今天,要和大家推荐一部我看了三遍、由于疫情影响延期近半年、今日终于顺利上映的高分影片《乔乔的异想世界》。《乔乔的异想世界》于2019年10月18日在美国上映,分别在2020年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乐/喜剧片、音乐/喜剧片最佳男主角8项提名。除去人物丰满、场景绚丽这些优点不提,纵使仅为影片中优雅风情的斯嘉丽·约翰逊,也值得全程戴2个小时口罩去影院支持的年度佳片。《乔乔的异想世界》跟随小男孩乔乔的视角,展现了二战末期的德国。在铺天盖地的政治洗脑下,10岁的小男孩乔乔是一位狂热的纳粹追随者,稚嫩懵懂的他渴望成为真正的男人。乔乔的父亲在两年前因为战争离开了他和妈妈,为了抵抗失去父亲的孤独与无助,在乔乔的想象中,他与“伟大领袖”希特勒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他的异想世界中,这位亲切的、充满智慧的长者会随时出现在他的身边,像父亲一样,为他提供支持与陪伴。影片将大时代背景下大众——尤其是儿童,对政治、纳粹的狂热追崇表现得荒诞且非理性,令人忍俊不已的同时也陷入思考。于是,决定翻出了自己《社会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和讲述大众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结合影片情节,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一二。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怎么想、怎么相互影响以及怎么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在影片中,乔乔随同龄的伙伴们一起进入纳粹少年训练营。当一脸稚气的教官问这群10岁的孩子“是否愿意成为坚强的战士?是否愿意杀人?”时,所有孩子,包括懵懂犹豫的乔乔都随大溜儿一起举起自己的手,说“YES!”当教官点名乔乔时,他虽犹豫,但在大家的注视下,仍然稚嫩且肯定地回答:“是的,我喜欢杀人。”这便是群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进入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的变化,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用《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的话说,就是“会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错觉,以及对责任意识的放弃。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如孩子本应拥有的善良、同理心,在狂热的群体中往往会失去效力。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他们不再是自己,而是变成了一个被群体意志支配的玩偶。即使懵懂如乔乔,也会随着大家一起应允教官:“我愿意杀人,我喜欢杀人。”但,当教官真的丢给他一只野兔让他杀的时候,他却吓呆了、一下清醒过来——他并没有意识到刚刚自己作出的承诺会带来这样的后果。面对群体仪式般的压力与蛊惑,虽内心充满怯懦,乔乔仍鼓起勇气想要放走野兔。他善良的行为受到了教官的羞辱与大家的嘲笑,伤心的乔乔内心充满自卑与疑惑,觉得自己是胆小的、卑微的,对他心中的偶像希特勒感到抱歉。这便是个体无法融入群体时所会产生的迷茫与怀疑,即使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正确的,但如果不符合群体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仍然会自我谴责、怀疑。毕竟,乔乔要与之做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还有“多数的力量”,以及贯彻这种行为时群体的偏执态度。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情景对人的作用会超越人格特点,在缺乏判断标准时,他人的行为会成为参照标准。即使是博学且智力超群的精英,面对被空洞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不但不会对自己的理智感到骄傲,反而会感觉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更为可悲的是,面对群体的荒谬与狂热,本应充满智慧的个体或许根本不会、抑或不敢做出反抗的努力,而是随群体一种陷入其中,在事后醒悟时才会惊叹自己当初的愚蠢。而实现对群体的影响,洗脑是必不可少的。在《乔乔的异想世界》中,就形象地展示了纳粹是如何对少年儿童进行洗脑的。首先,内化行为。不管孩子们能否理解、接受,先把观点PUSH给他们——如,将“希特勒万岁”作为一句日常的口号,组织孩子们集中参与纳粹训练营,要求他们随身佩戴刀具随时准备刺杀敌人,像游戏一样参与各种模拟的军事训练,通过课堂学习对敌人进行妖魔化。潜移默化下,孩子的行为就会和他们的思维一样,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寻找“依从点”也很重要。“依从”是社会心理学术语,亦称“顺从”。“依从点”通俗点来讲,就是找到别人愿意听你话的理由。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得到权威的认可与夸奖更能让他们兴奋的事了,所以,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洗脑,往往是最简单的。其次,洗脑还需利用“蹬门槛效应”。即:对需求分级,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们提要求。从杀死一只兔子开始,最终把他们送上战场,成为杀人工具。而洗脑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团体效应”——群体的影响是巨大的。邪恶的群体会令陷入其中的个体犹如被牵线的木偶一般迷失自我。成功的洗脑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促进因素:1.有魅力、有煽动性的传达者2.生动感性的传播信息3.易被影响的听众。如,受教育程度低、理想主义、正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年轻人,会更容易成为被煽动的对象。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群体心理有着出自本能的洞察与了解,凭借着对群体心理的把握,他们可以轻而易举滴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在群体中如何避免或摆脱洗脑的影响呢?在这部影片中也可洞察一二。由于在训练营中拿手连弹炸伤了自己,乔乔不得不休学在家,脱离了群体。而脱离群体、避免在群体中被去个性化,是摆脱洗脑影响最重要的一环——去个性化最易使人突破价值底线,造成过度服从。犹太女孩埃莎的出现,为乔乔提供了群际接触的机会,逐渐消除了权威灌输给他的种族偏见意识——类似的情形,在同样反映种族偏见的影片《绿皮书》中也有所体现。母亲罗茜的离去,让幼小的乔乔第一次近距离生死,让他意识到了有什么不对,更让他与埃莎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从此以后,他和埃莎一样,都没有了亲人,他们只能相依为命了。对同一事物进行归因时,行动者和观察者的态度不同。当事不关己时,在乔乔眼中,埃莎是异类、是敌人、是无法下定决心接纳的对象,作为一位年幼的旁观者,他是无法真正感同身受的,只有当他自己也深陷其中时,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迷茫与恐惧。在影片中,母亲罗茜与乔乔有一组寓意深刻的情节设置,均与系鞋带有关。第一次,罗茜准备带乔乔出门,发现他的鞋带开了,细心附身帮他系好,并用小兔子的口诀叮嘱他系鞋带的方法。临出门时,乔乔问妈妈:“外面危险吗?”妈妈做了个鬼脸俏皮地回答他:“非常危险。”影片结尾,战争终于结束了。当乔乔准备陪埃莎出门时,同样也附身细心替她系上散开的鞋带——这一刻,他已代替了母亲,成长为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当埃莎一脸忐忑地问乔乔:“外面危险吗?”他模仿母亲的样子俏皮地回答:“非常危险。”然后一把拉开了通往自由的大门。同样的一道门,打开的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由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母亲罗茜之所以令人动容,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风情与优雅,更因为她代表了不甘泯灭于集体无意识的智者,代表了少数清醒、勇敢且坚定的人。罗茜的离去,唤醒了在影片中由于负伤被战场淘汰、一直用酒精麻痹自己的K上尉。他虽属于纳粹队伍中的一员,却早已对法西斯失去信心——他清楚地知道国家的战争已走向失败,却无心反抗这一切,他酒不离身,醉醺醺地随波逐流,麻木且玩世不恭地附和着这场荒诞而残酷的游戏。罗茜被捕后,盖世太保来到乔乔的家进行搜查,在危急时刻,K上尉带着副官扛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出现了。从那时开始,K上尉的手中不再攥着酒壶,在残暴狡黠的盖世太保面前,他清醒、坚定地保护着乔乔与埃莎,更是在影片最后救了乔乔一命。在诀别前,K上尉对乔乔说:“我对你母亲罗茜的事很抱歉,她是一个好人,一个真正的好人。”并安慰他说,“你会没事的,孩子,现在回家,照顾好自己,照顾好你的那位姐姐。”即使战争结束了,K上尉仍然还是和他的那些战友们一样,死于了这场战争。看到这一幕,不仅令人深刻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丑陋——无论是输是赢,深陷其中的人们,谁又能真正代表得了正义呢?愿你遇到的每一件事,无论好事、坏事,没有一件是一成不变的。愿身在人群中的你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保持几分理智与清醒,不会轻易迷失自我。本文版权归作者今天小熊不吃糖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