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会见无处摆渡 ——观《哥本哈根》有感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3 10:20:46人气:0
哥本哈根

视频哥本哈根状态:BD中英双字年代:2014

主演丹尼尔·克雷格斯蒂芬·瑞弗兰西丝卡·安妮丝更新时间:2020-08-06 21:14:19

28岁的威廉(格辛·安东尼饰)因祖父的一封来自丹麦的信,决定与好友杰瑞米(塞巴斯蒂安·阿梅斯托饰)及其他的女友(奥利维亚·格兰特饰)前往哥本哈根探寻自我。在根本哈根,威廉认识了当地女孩埃菲(Frederikke Dahl Hansen饰)并逐渐爱上了她。但是某日,威廉发现埃菲竟然只有14岁,他意识到要认真对待这份感情……

历史之所以有“不确定性”,是由于人无穷尽的“求知欲”,通俗说,就是“窥视”秘密的欲望。“欲望”是人类得以延续进化的支点,从生存法则,到自然规律,再到宇宙轨迹,甚至还要突破人类的终极话题——“死亡”。试想,当几亿年后,假如人类抛却肉体,以灵魂会见,会是一番什么模样。《哥本哈根》便是以三个“亡灵”的对话、表演进行猜测,试图重现1941年海森堡回到哥本哈根与其导师波尔会见的场景,找寻二人关系破裂及导致人类性灾难的原子弹的生成及失败的原因。(德)维尔纳·海森堡与(丹)尼尔斯·波尔是荣获诺贝尔奖的两位卓绝的欧洲物理学家,二人相差16岁,在物理学讲座上交锋而结识,成为父与子式的忘年之交。波尔接待了这位来自战争废墟的失意的德国青年,但乳燕投林,海森堡终回故国。1941年,德国攻占丹麦,集结物理资深人士研究原子弹,海森堡作为德国犹太人,由于其物理学家身份而得以幸存。被物理学界称为“父亲”的波尔,当时正带领研究组成员发现了反应堆的“裂变”现象,而海森堡这时被国家监视着去会见这位“父亲”式的朋友,其目的和动机为何?会见之后关系破裂的原因又是什么?波尔为何与同盟国英国合作研制成原子弹?真的因为海森堡忽略验算而导致德国放弃研制原子弹吗?那些被投掷原子弹而国破家亡的人类悲剧真的归咎于原子弹的制造吗?费莱恩对收集的历史资料、对自己的猜测都进行了反复的解构,打破了传统话剧的主线结构和戏剧化情节,以云里雾绕的“不确定性”来试图展现战争中国别之交下会见的极致人性。“不确定性”作为艺术手法,在于人物视角多元重现,时间空间凌乱重叠,叙事结构颠倒重复,精神内核抽象破碎。此外,整个话剧都将物理审美化、通俗化,它不再是一门专业硬性的学科,而变成彰显人性和心灵的载体。影片的整体架构是一间空房子和三双眼睛,一双眼睛就有自己和他者的三种猜测,因此会见有九种猜测。而猜测的背后,却又存在着包括我们在内的无数双眼睛。就像在一个不知时空的神秘宇宙中,每双眼睛都是一颗“粒子”,照耀了哪颗,而又隐匿了哪颗,都无法测量。对历史的探究就是一种“量不准”法则,谁都无法断定“粒子”在时刻中的位置和状态。这一刻海森堡说他认定是因为没做临界质量公式而导致研发失败,而当时那一刻呢?是计算的疏忽还是道义的隐现?既然他提出了“量不准理论”,那就表明他比任何人都要理解“认定”的荒谬。而当一个人从未“认定”什么,那他又是如何存在的呢?战争与原子弹、死亡与生存、证明与阐释,都不是数学或物理化学等领域单纯的“求知欲”造成的,而是由“人性”共同推动发生的。九种猜测,就对应着九种人性。到底哪一种促使海森堡会见波尔,又是哪一种导致海森堡研制失败?猜测一,海森堡向玻尔请教核裂变课题,践行德国“用理论物理杀人”的计划。这是最直接最理性的现实分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国别身份决定战争立场。在这种情形下,海森堡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带上了政治倾向。猜测二,海森堡邀请波尔及其他权威朋友参加德国驻丹麦大使馆的社交活动,初衷是帮助友人,却无奈适得其反得到友人的讥讽。猜测三,海森堡慰问波尔的处境,回忆二人旧交的点滴。以上两种猜测,都出于国别友人成为战争敌人之后的情感猜测,人人都会经历从亲密到敌对的关系状态,这种复杂、无奈、两难、揪心的处境,让一切语言行为变得荒诞且又矫情无力。猜测四,海森堡和玻尔在散步中就裂变相关的物理理论产生严重分歧。这是每个学科领域都常见的现象,老师与学生因为观念分歧而反目成仇,如荣格和弗洛伊德。这时,真理的欲望让物理学科成为神一般的存在,辩论是夺取这一精神载体的唯一方式,一旦争辩失衡,就证明虚无的存在,只有天平断裂,才不会出现虚无。猜测五,海森堡想向玻尔询问:“作为一个有道义良知的物理学家,能否从事原子能实用爆炸的研究”。猜测六,海森堡想让两国及盟国的物理权威达成共识,向各国政府告知核武器研制所耗费的巨额资源以及几乎为零的成功率,避免悲剧的发生。这两种猜测,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试图赋予读者以保持人性的良知。猜测七,海森堡自己也不知道他为何在1941年来哥本哈根。猜测八,海森堡之所以在1941年来哥本哈根,根本就是来向玻尔炫耀他的功成名就。这两种猜测递进式地指向人性的弱点,炫耀可以是无意识中的冲动,也可以是刻意而为之。在权威面前证明自身的权威,无疑是人类臣服于权利之下的通病。以上八种猜测,都是从人为的意向出发,加起来也不足以全面地解释会见——破裂——失败这一连锁事件的发生。历史记载,德国放弃制造原子弹的直接原因是海森堡忽略计算扩散率导致研制可能性降低20倍。但是,这一如此微不足道的计算成为失败的节点,是过于自负,还是人为失误?到底是谁在安排指导这一切。没有上帝,只有历史。因此,第九种猜测,就是没有猜测。人们可以预知死亡,但不能体验死亡。死亡只能由活人述说,正如鲁迅《死后》中的死亡体验,也只是一种阐述。当你试图从历史(权利)的缝隙中寻找发生事件的原因时,就会发现,一切精密逻辑的推理,即使有当事人的回忆,甚至是拿着会议交谈的录音作求证,都并非是无懈可击的,而是充满了新的疑虑。人是存在着的人,但不仅是海德格尔所追求的人行动的当下性,而是充满了历史、时间、社会的存在感。人类是历史的,历史是人类的。恐惧、窥视、嫉妒、炫耀等一切欲望,都是战争和悲剧的根源,它们相对且永恒地存在着。因此,这部戏剧并非是向观众或读者传达某种或多种历史的猜测做结,那些都是迂回的、虚构的。最直观且震撼的莫属于原子弹爆炸的片段,一反激烈的辩论而缓慢的呈现,给予人思考历史(战争)、思考人性(悲剧)、思考自身的余地。当灵魂会见而无处摆渡,理解人性的和解便开始了。本文版权归作者顾荣沧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