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失落的互联网精神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2-26 06:41:37人气:1
如果要问什么是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我会回答「开放与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早已超出技术的范畴,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就有这么一群不为商业利益的黑客(Hacker),为了让信息更快地流动,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取知识,一直在不懈地打破旧世界的藩篱。亚伦·斯沃茨(AaronSwartz)正是其中一个耀眼的天才。亚伦从小就对互联网着迷,13岁时参与了RSS1.0标准的制定,15岁时参与了CC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Commons)的创建,而后和JohnGruber共同发明了Markdown,同时还是著名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的联合创始人。他和其他黑客一样厌恶学校的教育和大公司的工作,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后,他去了刚刚成立的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并成为第一批毕业生。而当Reddit被收购,公司不再是四人小团队时,他也选择了离开。他的理想并不是创办一个能取得商业成功的公司,而是推动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确保民众享有获取公共知识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极客或者创业者,而是政治运动的组织者。RSS可以让人们很方便地订阅互联网上的内容源,利用类似GoogleReader这样的订阅器,人们可以将平时所关注的博客和新闻整理到一起,时刻获取最新的内容。而CC协议则是针对传统的Copyright(保留所有著作权),遵循CC协议的作品只是保留部分权利,其他人可以免费自由地传播这些作品(前提是不能作为商业用途)。CC协议的创始人(也是亚伦的导师)莱斯格(LawrenceLessig)写的书《代码2.0》就采用了CC原则,它的翻译权也不再被国内出版社所垄断。亚伦还参与创建了OpenLibrary项目,他搜集了美国国国会图书馆里的公共数据,尝试为所有书籍建立网络档案,共享给所有人。亚伦痛恨一切不合理的为了赚钱而阻碍知识传播的行为,当他得知人们在PACER(联邦法庭记录的电子仓库)上浏览联邦法律文件竟然需要每页都缴费后,便用程序将图书馆里可以获取的法律文档下载下来,上传到Public.Resource.Org上供所有人免费查看。尽管这并不违法,但却引起了FBI的注意,也让年轻的他第一次面临来自公权力的压力。而后把他逼上绝路的同样是一次下载。众所周知,很多学术期刊的版权掌握在出版社手中,大部分人是无法免费浏览这些论文的。为了尝试共享这些资料,身为哈佛大学研究员的亚伦利用身份的优势,潜入MIT的机房,通过MIT的网络下载了大量JSTOR上的学术期刊文章。这回他遭到了美国特勤局和警方的钓鱼执法,于2011年1月被抓获。之后是漫长的指控过程,为了杀鸡儆猴,检方最终对亚伦提出了13项重罪的指控,他可能面临几十年的牢狱之灾和100万美元的罚金。这一切最终让深陷抑郁症的亚伦在2013年1月11日自杀,年仅26岁。「信息就是力量。但就像所有力量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的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如ReedElsevier这样的出版商大把钱。强迫学者付费才能看到同事们的工作?扫描了所有图书馆,却只允许人们通过谷歌阅读?只为第一世界名牌大学的学生提供科学文献,却不给第三世界国家的孩子们?这是无耻和不可接受的。」——亚伦·斯沃茨《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GuerillaOpenAccessManifesto)他在自杀前曾经领导过一场漂亮的胜利,那就是反对SOPA(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的运动。这是亚伦短暂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也是互联网力量在推动社会革新上的一次闪耀。SOPA的初衷是保护版权,但实际的处理方式严重动摇了互联网信息开放的根基,并要求互联网平台进行自我审查,这是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所不能容忍的。而支持SOPA的则是传统的版权方,包括出版公司,唱片公司,电影公司等,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利益。SOPA提出时得到了很多国会议员的支持,信奉信息自由的亚伦自然不希望这个法案通过,为此他创办了「求进会」(DemandProgress),通过组织群众游说号召普通民众一起给国会请愿反对SOPA。在SOPA上,国会议员们显然低估了网民的力量。从全球著名域名商GoDaddy的倒戈便能看出来:GoDaddy最初支持SOPA,而这一举动引起了众多站长的抗议,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许多网站在两天之内迅速从GoDaddy撤出了37000多个域名,GoDaddy于是迅速表示转投反对阵营。2012年1月18日,维基百科,Reddit,Craigslist,Mozilla等网站决定关站24小时以表示抗议,这一天国会的电话被打爆,形势迅速发生逆转,第二天许多原来支持SOPA的议员被撼动,站到了反对的一边,最终SOPA没有被国会通过。亚伦非常高兴,这是他一生当中为数不多的胜利时刻,这一刻让他觉得自己的理念在现实世界中是行得通的。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SOPA这样有巨大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所推进的法案也敌不过千千万万使用互联网的普通民众。如果一个网络公司支持SOPA,用户可以用脚投票让它无法存活;如果有人动摇互联网的根基,各大互联网公司会毫不犹豫地进行联合抗议,它们造成的放大效应比街头抗议强上数百倍。SOPA的推行者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逆流而动的法案所面对的阻力是如此之大,而亚伦也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力量在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他刚开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无论如何,这是美国政治史上的大事件,亚伦也成为了这个大事件中的大人物。然而这场胜利并没有改变亚伦的结局。检方靠着已经过时的《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增加了对亚伦的重罪控诉,而亚伦也拒绝了可以带来宽限的认罪。亚伦被捕后,JSTOR放弃了对他的起诉,政府一直想要杀一儆百,曾被认为是黑客精神发源地的MIT则保持中立,坐视不管。自由无拘束的生活被这件案子搅乱,生性敏感脆弱的亚伦也陷入过抑郁症的困扰,背负了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的他最终选择在案件开庭审理前自杀,未留下任何遗言。很多人为此感到沮丧与愤怒,汹涌的情绪中夹杂着对天才少年的惋惜,对政府赶尽杀绝的不满,对MIT背叛黑客精神的失望,还有对这个病态社会的控诉。万维网的发明者,同时也是亚伦的好朋友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哀伤地写道:Aaronisdead.Wanderersinthiscrazyworld,wehavelostamentor,awiseelder.Hackersforright,weareonedown,wehavelostoneofourown.Nurtures,careers,listeners,feeders,parentsall,wehavelostachild.Letusallweep.亚伦·斯沃茨可能永远也不会像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那样吸引大众的目光,他的能力足以让他获取巨额财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和蒂姆·伯纳斯·李一样,亚伦不关心赚钱,只关心如何真正地实现信息自由,赋权于民,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能一眼看穿这个社会的不合理之处,然而思想太过超前,自身又太过敏感,在以一人之力对抗强大体制的战斗中,终究被这个时代所扼杀。互联网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不仅是政府想对自由加以限制,许多互联网公司的封闭与垄断也砌起了一堵堵高墙。开放,自由,分享,这些曾经代表着互联网最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正在被边缘化,亚伦身处其中,也必定感到过某种程度的孤独与无助吧。但这并非是没有希望的战斗。亚伦逝世后,那些陈旧的法律遭到了民间和法律界的猛烈攻击。国会也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了修正,其中包括对1986年《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案》进行修改的「亚伦法案」,以及促进学术论文免费化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平获取法案》(FASTR),后者被称为「另一个亚伦法案」。一些学者也开始在网上免费发布自己的论文,并附上pdftribute标签,表达对亚伦的悼念。时间终将证明这一切。亚伦·斯沃茨的一生,短暂而荣耀,他的故事应当被大家所熟知。他是推进信息开放的先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普罗米修斯。也许我们承受不了反叛者追寻自由的代价,但至少可以在生活中实践亚伦的理念,这大概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吧。「仅仅安生与当下这世界是不够的,那样子别人给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我觉得得有质疑的精神,我觉得从科学的态度看,你所学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任何所学都有改口、驳斥、质疑的余地。对于社会也是,我能尽力去解决真正的基础性的问题时,我没法去回避它。」——亚伦·斯沃茨本文版权归作者风撼斜阳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