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爱有来世》: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

来源:星辰影视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22 20:29:15人气:0
昨晚很耐心的看了《发现/爱有来世》这部电影觉得挺不错,体会如下:班轮片段或许是在“来世”的现实中或许是在“实验”的来世中,从船上到船下采用了切换镜头,配合结尾部分值得仔细深思。影片的重心在于人性与道德部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与人生的思考。科学证实人死亡后会有一部分潜意识进入另一个次元空间,即证实了“来世”的存在。那么问题来了:如此重大的“发现”要不要公诸于世呢?哈勃博士煎熬了半年还是选择告知世人,当然哈勃博士这么做是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本着给痛失所爱的人们一份心灵抚慰,本着让选择自杀去往“来世”的人们冷静下来的责任感,自有其积极成分在里面。然而由此带来的却是一股空前高涨的自杀狂潮,并且愈演愈烈。既然死亡不是终点,人们便会在侥幸心理的作祟下,普遍认为来世的景象是空前美好的,或许即使算不上美好也总比在目前的泥沼里举步维艰要好很多。人们找到了撇下这个“烂摊子”的终极理由:我有来生我怕谁,老子大不了去往“来世”生活。对于苦难者和伤病患来说,这的确是一曲来自“天堂”的重生福音。人们也会出于“好意”杀死别人以送其去往“来世”。从此,生命将不再有“无法承受之重”。那么,问题又来了:“来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哈勃在采访中一口否认了自己是否应该对“自杀狂潮”负责,但是采访组工作人员的当场自杀让哈勃震撼茫然无措的同时,也显示出哈勃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使哈勃意识到自己难辞其咎。于是哈勃决定“封闭式”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来世”的景象。哈勃,男主威尔的父亲,因终日沉迷工作而疏于对妻子的关怀并导致妻子自杀,自此深陷愧疚与自责,决心全身心投入“来世”的研究之中,来留住那一丝温暖也给自己内心些许释怀。而男主威尔因母亲自杀,内心对父亲有着痛恨、谴责与归罪感,于是选择离家。多年后,对于父亲公布的“来世说”并由此引发的自杀狂潮也是深深抵触,认定引发这一切罪孽的魁首正是自己的父亲。于是又选择归来并试图阻止这一切的继续。威尔抵触“来世说”,通过死尸实验所获得的影像,他认为是死者生前的记忆片段,随后威尔和女主的走访证实了影像绝非记忆残留,而是另一个版本的人生——“来世景象”。“……为什么会觉得换个地方就会有所不同”。是的,人们所向往的来世或许只是另一场不相上下的逃避。然而,接踵而至的是父亲亲临死亡的亲身实验。实验取得了成功并且证实:在强大的意愿和意志下,在来世中是可以弥补并修改今生的不足与缺憾的,人们将不必要再面对今生最深的悔恨,即来世具有人为可塑性。试问如此“惊人的发现”能否公布于世?答案是不能。因为“来世可塑”要比“来世存在”更具核爆性,也会证明选择自杀的正确性,人们将无休止地/永无止境地陷入“自杀→来世→自杀”的无限死循环之中,今生将彻底失去可贵性甚至意义(就目前认知范畴而言)。因为有限,方能可贵,才能珍惜。或许千百年后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与提高会有不同的答案。当然也可以简单设想下:在这样无限的死循环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几近完美,每个人都满足非零和博弈,或许每个人都是时空旅行者可以穿梭于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之中,那时的人生显然有着更广的范畴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当然这些需要更高层次的认知保驾护航。面对这一次的“重大发现”,一向不和与分歧的父子达成了共识——所有仪器必须毁掉。父亲哈勃决定隐瞒真相并遣散“收容院”,想要重新夺回地位的蕾西却枪杀了女主艾拉并美其名曰:送她去往别处。对今生重拾爱与信念的艾拉命运仿佛开了一个意外的玩笑。男主又一次失去了生命中第二个最重要的女人。男主在听到弟弟和父亲关于“这一切背后的意义脱口欲出却又仍然未知,‘来世’仍待研究”的一番思考与对话后领悟到自己可以去往“来生”来阻止女主的死亡。男主毅然亲赴实验,在“渡轮”的死亡停留里,与记忆中残留的艾拉进行了一次“解决式”的交流,本质是男主潜意识的自我对话——我将其视为“潜意识探索解决方式的一次自我觉醒”。结局,父亲未能拉回实验中的儿子。男主死亡去往来世,在那片宿命的沙滩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画面并与女主“重逢”,最后的画面:男主几经思索后仿佛记起了所有,幡然醒悟……另附:生命可贵,来世未知,坚守此生。本文版权归作者若仟年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星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