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大漠谣禁播

来源:青柠影院 责任编辑: 更新时间:2022-10-13 04:29:51人气:0
风中奇缘

视频风中奇缘状态年代:1995

主演刘诗诗彭于晏胡歌陈法拉更新时间:2012-09-07 05:37:20

率真直爽的美丽女孩瑾瑜(刘诗诗饰)自幼在狼群中长大,塞北的辽阔粗粝打磨了她坚毅隐忍的性格,而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学习也让她对那个春暖花开的国度心驰神往。两次意外,让瑾瑜先后结识来自建安的莫循(胡歌饰)和卫无忌(彭于晏饰)。以此为契机,莫循、卫无忌和瑾瑜(改名莘月),启程前往人头攒动、熙攘喧嚣的建安城。几经周折,她在九爷莫循的支持下经营起落玉坊,她对九爷一往情深,…

因为喜欢步步惊心,所以去看了《大漠谣》,看之前就在豆瓣上看了评论,据说这部小说在歪曲历史黑霍去病,于是我在读时,认真寻找作者所谓歪曲历史的部分。但结果和我最初的设想大不一样,所谓歪曲和儿女情长的描写我认为完全在可以承受范围内,虽然我也确实认为大漠谣没有步步好看,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但他也绝对不值得那么多人去反对,去要求禁播。自己想为大漠谣鸣一下不平,正好在网络上看到了以下这个帖子,我认为写的很好,说出了我自己想说又不会说的话。(以下为转贴)最近看了小说《大漠谣》,一连看了两遍,还是意犹未尽。第一遍看时喜欢前半部分,喜欢那一架金银花藤和那种温馨酸涩的暗恋情怀,第二遍看时对霍去病的生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翻《史记》查网络,希望能多了解一些那段历史的真相。本来我是不想趟这趟混水的,每天忙忙碌碌的,何必花这功夫去斗气。可网络上有些可网络上有些人对此小说的诋毁,实在让人气愤难平,甚至已经杀青的电视剧都要求禁播。一些人举着捍卫历史的旗帜,断章取义,把大漠谣批的一无是处,一些没看过书不明所以的人纷纷跟风附和。我想问那些批判大漠谣的人,你们真的看过小说吗?是一目十行地找批判的证据?还是人云亦云,把对现在胡编乱改的电视剧的不满都发泄到大漠谣上?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忍不住要为《大漠谣》说几句话。一、小说将匈奴对汉朝的侵略说成保家卫国,诋毁汉人汉族了吗?那封写给广电总局的信中列举了伊稚斜和小玉瑾说的话,“一个卫青已经让我们很头疼,如果将来再出几个大将,以现在汉朝皇帝的脾性和胃口,我们只怕迟早要为我们的鄢支山和祁连山而战……”抹黑者死抓着这句话不放,说小说洗白了侵华战争,并把匈奴和日本相比较,影射当今时局,甚至说会造成动乱,危言耸听。据说写那封信的还是大学老师,我想问这位老师,你现在看到的战争片里的日本人难道就说“中国人都是大大的好人,我们都是混蛋”吗?讲话总是有一个语境的吧?就算像《汉武大帝》那样的正剧,其中也会说“匈奴出了个伟大的冒顿单于”“真不愧喝过匈奴羊奶长大的”,如果照这样的逻辑,岂不是也在歌颂匈奴了?而且,你真的有看《大漠谣》吗?怎么不举另一个例子,就在你举的例子的后几页,阿爹的心上人被迫和亲匈奴造成了两人的悲剧,他对玉瑾说,“如果我们再晚生几年,赶上当今皇上亲政,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当时还是孩子的玉瑾还感叹:一个汉朝的皇帝居然让阿爹和伊稚斜一个想晚生,一个想早生。对比起来看,这样的论述是不是很正常,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而已,这是从侧面在赞叹汉武帝刘彻的雄才伟略。批判者说小说对匈奴的惨状大书特书,我看了两遍也不知道在哪里。是说河西之战后市集和客栈里都有人唱“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吗?只要是介绍霍去病生平的,一般都会放入这首匈奴歌谣。霍去病让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这也是在赞叹霍的功勋,就看人怎么理解了。书中市集和客栈的那一幕是为了汉人和匈奴人的冲突作铺垫的,然后引出了霍去病和伊稚斜比箭。比箭时霍去病沉着冷静,视死如归,伊稚斜两次想让他为匈奴效力,霍都断然拒绝了,宁愿赴死,他说:他是汉人,只做汉人想做的事情。那一段写得一波三折,很是精彩。书中的李诚,亲人都被匈奴杀了,他的理想就是要上战场杀匈奴。金玉助他练功,帮他上战场,可最后却看到成功杀了匈奴人的李诚死在她的面前。还有金玉和马夫在讨论战争时,马夫说“战争中苦的永远是平民,前年两杖死了十多万士兵,多少老妇没了儿子,多少女子没了夫君……匈奴不是不该打,可这杖打得……”金玉举了单于羞辱吕后和公主和亲的例子,反驳说“从高祖登基到现在的皇帝亲政前,百姓的一时苟安是几十位绮年玉貌的女子牺牲终身幸福换来的。她们又凭什么呢?汉朝年年要向匈奴馈赠大笔财物,那些是汉家百姓的辛劳,匈奴凭什么可以不劳而获?难道我们汉家的男儿比匈奴弱?要任由他们欺负?”书中金玉还对霍去病说,你收复了祁连山,让阿爹能长眠在汉朝的土地上,他应该会很喜欢你的。这些例子为什么没人举?是没看书,没看见,还是别有用心。女人描写战争,角度自然和男人不同,不会动不动就写“杀的如切菜瓜一般”“杀的一时兴起”,她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表现战争的残酷,体现的是一种反战情绪,也许这就叫妇人之仁吧,女人总是见不得杀戮。“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二、小说污蔑霍去病了吗?批判者是这样说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匈奴姑娘和霍去病之间的爱情故事,而霍去病最后为了那位姑娘抛弃自己的国家而在战场上诈死,最后与那位匈奴姑娘远走他乡。”更有甚者,什么“和匈奴老鸨私奔”、“叛国投敌”、“跪倒在岳父汉奸丞相的坟前”“小淫贼”等等,真是惨不忍睹。1.匈奴姑娘书中并没有写金玉是匈奴姑娘,他只是一个汉人在狼群中捡来的孩子。她在匈奴长大,但不是匈奴人,而且和单于伊稚斜有杀父之仇。金玉的阿爹心心念念要她回汉朝,说到了那里就安全了。在长安和霍去病重逢时,她指着自己的心说:之所以我觉得自己是汉人,是因为我这里是汉人。还说,也许她什么人都不是,她的归属在狼群。2.老鸨金玉初到汉朝,无以为生,甚至和乞丐一起在树林露宿过。靠着和石舫九爷的关系,让她掌管落玉坊,是一个歌舞坊并非娼妓舫,而且她只是一个幕后总裁,掌握大方向,实际上是由红姑打理生意的。小说之所以这么安排,一是为了融入李夫人倾国倾城的故事,二是为了展示她的经营才能,因为她的阿爹从小教的是权谋机变,想让她用来保护自己,看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如果实在有人要说“老鸨”的话,那也只能说人言可畏了。3.在战场诈死漠北决战后,“匈奴远遁,漠南再无王庭”。霍去病因为射杀了李敢,在朝中的影响不好,武帝派他去朔方,他是在途中去世的。即使书中也没提是在战场,何来在战场诈死一说。4.阿爹阿爹青梅竹马的爱人被封为公主和亲匈奴,阿爹追随到匈奴,做了自己爱人的儿子即太子于单的老师。她因为帮不了自己心爱的人,所以从小教玉谨的就是权谋机变,想让她心思机敏、能断善谋,不至于受人欺负。阿爹心心念念的就是等太子当上单于后,自己的爱人有依靠了,他带上玉瑾回美丽的汉朝,看着她嫁人生子。可是伊稚斜发动政变,想让阿爹帮他,阿爹不肯,在听闻自己的情人——先单于阏氏自尽后,他也自尽了。从后来伊稚斜在他墓前说的话来判断,阿爹的主张是稳定的农业国家一定能战胜动荡的游牧民族。阿爹是这么一个汉奸,而且从来不是丞相。“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下未篡时。若是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5.叛国投敌书中的霍去病只是想鸟尽弓藏,远离朝中的勾心斗角,学范蠡携美归隐,历史上除了范蠡,哪个功臣有好下场啊?他或许住在祁连山一带,或许住在西域,但绝不可能是匈奴,匈奴可是有好多人认识他的。虽然这个假象的完美结局有点狗血,可怎么都不算叛国投敌吧!如果是住祁连山,那当时祁连山已是大汉领土;如果是西域,那难道不住在自己的国家就是投敌叛国吗?照批判者的说法,那要置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于何地啊,还有那么多在日本工作学习甚至和日本人结婚的人,他们又算什么?6.小淫贼言情小说难免有一些卿卿我我的场景描写,这是他们小夫妻两人的事,也不算太过分,言情小说多数如此,如果看过《蜗居》就知道那书尺度更大。书中可能写到小霍看《十问》等书,这也无伤大雅吧,现在去买本《优生优育》也会有这些描写吧,没准批判此小说的人们有些自己私下还偷偷看呢,一转身又在那里正襟危坐大义凌然。《汉武大帝》里刘彻还和他舅舅田蚡同看春宫图,刘彻还笑说图上的人像舅舅。这种戏谑之言,不用太较真吧。还有一处,金玉伤心出走,小霍找到了她,气愤情急之下用被子一卷就把金玉给带走了。这种场景武侠小说里多的是啊,到了这小说里就被打成小淫贼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至于怕电视剧中出现激情戏,这根本是瞎操心,看《步步惊心》就知道了,唐人和广电总局都是专家。虽然温泉的剧照已经流出,估计也就这么多了。三、小说污蔑卫青了吗?《大漠谣》的主角是霍去病,提到卫青的地方实在不多。当时霍去病横空出世,风头已经盖过了他的舅舅。如果把时间在往前推个十多年,那时的卫青才是光芒万丈,《汉武大帝》里一身戎装的卫青真是很帅啊。第一次是暗写,金玉在排《花月浓》时映射平阳公主和卫青将军的故事,红姑表示担心得罪卫大将军时,金玉说:“卫大将军因为出身低贱,少时受过不少苦,所以很体恤平民百姓,而且为人温和,属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我们这件事情传到他耳里,卫大将军最可能的动作就是一笑置之,不予理会。我们只是讨碗饭吃而已,他能理解我们的心,他也能体谅我们的心。”第二次是霍去病昏迷,九爷的治法很冒险,卫少儿犹豫不决,金玉又没有名分,发表不了意见,这时他们征求卫将军的意见。他说:“二姐,事情到此,别无他法,只能冒一点险了,就让孟先生下药吧!皇上对去病极其重视,孟先生绝不敢草率,一定是深思熟虑后才做的决定。”当时,金玉心中感叹:不愧是连刘彻都无可奈何的卫大将军,一句话里绵中藏刀,该做的决定做了,该撇清的责任也都撇清了,该警告的也警告了,竟然滴水不漏。第三次是得知霍去病射杀了李敢,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远处打猎的卫青此时才赶到,看到场中景象,听到侍卫的回话,一向沉稳如山的他脸色一变,视线从公孙敖、任安、卫伉脸上扫过,公孙敖、任安都避开了他的视线,低下了头,卫伉却是愤愤不平地回视着父亲。”后面还有一处:“不大会儿工夫,公孙敖已是血流满面。卫青眼中神色复杂,最终还是不忍占了上风。当年公孙敖对他的救命之恩,他真的是感念一生。卫青跪在刘彻面前,磕头道:一个是臣的外甥,一个是臣的下属,李敢之死,臣也营该负责,求皇上将臣一并惩罚。”从这三次描写来看,第一次对卫将军只有褒没有贬;第二次也许有人会认为把卫青写得世故了,可难道每一个英雄都要心无城府吗?伴君如伴虎,如果不是谨小慎微、精于世故,以刘彻对外戚的忌惮,他怎么能独善其身?第三次,从卫青看公孙敖等的眼神,很明显,不是他的主意,后来他内心斗争的结果是维护卫氏的利益,救下自己的救命恩人。所以整本书至始至终都没有污蔑卫青啊。然而书中的确是黑卫伉了,这一点后面再谈。四、小说通篇未写一点正史吗批判者说,《大漠谣》通篇未写一点正史,未体现疑似汉族的气魄和风骨,只有霍去病、匈奴姑娘在风尘场所及附近谈情说爱的内容。毫无思想可言,加上其造成的描黑历史,在青少年心中形成错误历史观甚至反动思想的作用,拍摄它只会耗时耗力。真没看出来小说哪里体现反动思想了,郁闷,不提也罢。《大漠谣》是言情小说,本来就是借历史背景写一个爱情故事,总不能要求言情小说写得像三国演义一样主要描写战争。小说场景有落玉坊后院、石舫、战场、市集、祁连山、皇宫、霍去病的家等等,就算落玉坊后院是风尘场所,种个花说几句话,又和风尘有什么关系呢。小说主要是以霍去病的生平为背景的,一战封侯、二战河西、河西受降、漠北决战、射杀李敢、请封三王,甚至司马迁写的他的缺点,在军队玩蹴鞠、不体恤士兵,凡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提到的,哪一件事情没有写呢?作者还发挥了想象,写了与伊稚斜比箭、部队被匈奴军队跟踪等等也比较成功,怎么能说通篇未写一点正史呢。原来霍去病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汉朝将军的名字。看完此小说,我不敢相信他真有这么厉害,翻史料,查网络,原来霍去病真的就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战神无敌!生命在他最璀璨的时候戛然而止,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少年英雄英年早逝,纵死犹闻侠骨香!五、以死遁世看书时以为霍去病是一个必死的结局,可没想到结局居然是霍去病以死遁世、携美归隐了。这本来就是作者的一点痴念,毕竟这是一个故事,不是历史。我觉得作为言情小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就当是朱允炆和八爷穿越到了现代,给故事一个完美的结局(至少小霍党认为是完美的)。据说桐华原来想写另一个结局,就是小霍死了,金玉带着孩子走了。一日夕阳西下,在大漠一个同样是祁连山形状的墓前祭拜时,遇到了骑着天山雪驼的那个人……这不是很好的结尾吗?不用写卫伉,不用写以死遁世,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反对者,搅得喜欢大漠谣的人不得安生。我们虽然喜欢小霍,但历史人物归于历史结局,大家肯定都是接受的。如果唐人改了戏,我觉得读者也不会反对。小霍党从书中得到了满足,九爷党也能从电视中得到安慰。我想可能蔡艺侬也喜欢小霍,舍不得改结局吧。六、阴谋论网络上有一篇神文《西汉战神少年英雄霍去病怎么死的》,逻辑清晰,文笔老练,写的人绝非泛泛之辈。文中写,前119年漠北决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前118年丞相李蔡坐侵陵园,自杀,霍去病射杀李敢;前117年三月,请封三王,四月册立三王,九月,霍去病死;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及三长史陷害,自杀,武帝处死庄青翟和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既任丞相。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死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朝内朝外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了血腥味,而一系列变故中唯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这篇文章中写到“尊霍抑卫”、写到对“李蔡之死”和“霍去病射杀李敢事件”的怀疑,和《大漠谣》中的描写如出一辙,我猜想桐华是看了类似这样的分析才会这样去写的。所以桐华并非是阴谋论的创造者,她也没这个能耐。我们并不知道当时的历史真相,司马迁虽生活在当朝也未必了解这些政治机密,个人觉得历史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客观题,多一种视角来看待问题,也没什么错。何况《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也有一些描述,如“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大将军故人、门下士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很明显,汉武帝却有尊霍抑卫之心,其原因估计是怕卫青功高盖主,帝王平衡术罢了。就如梁王和周亚夫互相牵制,梁王一死,周亚夫也兔死狗烹了。卫子夫让卫青娶寡居的平阳公主,也是为了能保住他,不让他步周亚夫的后尘。然而霍卫虽可相互牵制,却同出一脉,从射杀李敢事件可以看出卫青在霍心中的分量,他不仅是霍的长辈更是他的偶像。在请封三王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会维护卫太子刘据。射杀李敢事件一说是两个年轻人一时冲动干下的糊涂事,一说李敢伤大将军在先霍去病杀他符合当时习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阴谋说了。霍去病为什么要在甘泉宫狩猎这么一个热闹的场合射杀李敢闹得人尽皆知?为什么要在李敢击伤大将军一段时间后才杀他?难道是预谋已久?李敢可是他的副将,李敢因漠北一战封侯(他父亲李广一辈子都没封侯),霍对李敢有知遇之恩。如果是蓄谋已久的谋杀,霍不可能会选择这么一个对自己最不利的场合。所以,很可能他是当时才知道这件事,以他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就要了李敢的命。还有,为什么武帝帮霍隐瞒说李敢是被鹿撞死,而这件事情却众人皆知呢?这个事件有太多的疑问,其结果就是霍去病的名声是彻底臭了,的确是对卫氏集团有利。有人说,司马迁说卫青和霍去病都不养门客,哪里来的卫氏集团?真的没有吗?那“大将军故人、门下士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怎么解释?劝卫青送金给王夫人家人贺寿的宁乘怎么解释?皇后卫子夫、卫太子刘据、卫青、平阳公主、公孙贺、陈掌、公孙敖等,这些人都不是吗?至于霍去病的死因,那就真的不好说了。霍去病和卫氏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他在,李广利算什么,卫太子刘据也许不会因巫蛊之祸而几乎灭门。霍去病究竟是病死?自杀?瘟疫?或者是其他原因,反正《史记》《汉书》都没有写,我们不得而知。七、对史记的质疑桐华说对史记的描写有质疑,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你桐华胆子也太大了,敢怀疑太史公写的不是历史,你桐华想象出来的就是历史了。桐华的言辞的确是太任性太不知天高地厚,可如果你看了《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难道不会产生怀疑吗?写李广时,太史公妙笔生花,多次给予特写,把李广塑造成射箭入石的高手、被俘后巧妙逃脱的智者、遇大敌时镇定自若的将军、生活上清廉无私的好官员、工作中爱兵如子的好上司,以至忽略或忘记了李广几次神勇表现的背后竟是败仗。而写卫青和霍去病时,把两人并成一传,对于卫青首次打退匈奴的历史性胜利没有任何评价,写霍去病时只写了某年某月出征,哪些人担任什么职务,胜利后天子曰如何如何,封赏多少,然后写缺点“粱肉事件”“蹴鞠事件”,然后写“元狩六年而卒”。他为什么会这么写?宋代理学家、朱熹再传弟子黄震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夷夏,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公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黄氏日钞》卷)司马迁对于前朝的人可以比较客观,可对当朝的人,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个人喜好。卫青、霍去病是外戚,尤其是霍去病,十八岁封侯,少年得志,位居大司马。对于霍去病的成功,司马迁说:“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可见司马迁把霍去病的胜利归纳为运气,兵强马壮。那么霍去病首次出征前只是一个公子哥儿,他为什么从来不曾迷路,而诸宿将常常迷路误期?难道在战争之外,霍没有下功夫做过功课吗?如果只是运气,为什么他一万兵马就能收复祁连山、鄢支山,五万兵马就能几乎全歼匈奴左贤王部封狼居胥,而在他之前之后就没有人能如此所向披靡。为什么后来为了汗血宝马攻打大宛要用二十万的兵马?为什么李陵和李广利后来只能投降强弩之末的匈奴?如此战神,司马迁却惜字如金,使我们不得目睹当年霍骠姚的风采。这里不得不提下《史记》中的《佞幸列传》,这简直是同志秘史啊。当时帝王多有男宠,汉武帝的男宠坐实的有韩嫣和李延年,太史公均用了“与上卧起”。写完李延年,太史公有一句话历来争议很大,“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有人认为,凡是在《佞臣列传》中出现的名字,都脱不了男宠的干系,这个论断会使多少人心寒啊!太史公的意思,到底是说卫霍是靠外戚的身份当上将军的,还是说他们是男宠?或者太史公没有事实依据,只是在捕风捉影?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对当时的事情像装了监控一样的什么都很清楚吧。所以我觉得史记也不见得就不可以质疑啊?司马迁对于霍去病描写的太少太少,而且“少言不泄”的少年英雄,会不会也被当时的人所误解了呢?八、不符合历史也许有人还要说此小说有些地方不符合历史,还把小说讽刺为“大造谣”,真是很无奈啊。迄今为止,真的还没见过那部影视作品是完全符合历史的。别的不说,就说一下正剧吧。《汉武大帝》自称根据《史记》《汉书》改编的,其中改动也很多。把冒顿单于杀妻弑父的事情改到伊稚斜头上,把伊稚斜由军臣单于的弟弟改为大儿子,还要加上一些伊稚斜和南宫的感情戏,其实更多的人认为南宫并没有远嫁匈奴,当时远嫁的人中身份最高的是翁主;还有于单的死,金日磾的身份,李夫人的戏等,都作了改动。让人最受不了的是对漠北决战的改动,李广迷路误期自刎而死。可电视非要改成让李广以三千兵马作诱饵,战死沙场。如果是这样,怎么会有后来李敢寻仇、射杀李敢的事情呢?还说要让李广用三千人造成几万人在攻阵的假象,试问三千人怎么造成几万人气势啊?剩余的四万多的汉军主力部队要隐蔽在哪里啊?在人家匈奴人的地盘上,在人家的眼皮底下,当人家匈奴是白痴吗?还是当观众是白痴?而且明明伊稚斜是趁乱逃走了,非要拍成被射死了。漠北决战卫青之所以没有封赏,一是因为没有抓住这次机会歼灭伊稚斜,二是李广自杀。如果他真灭了伊稚斜,那就是首功了,怎么会无封赏?另外说到平阳公主嫁卫青的时间,这个也是存在争议的,现在很多史学家认为是公元前117年,当时霍去病已死,卫青是第三个丈夫。很多电视剧为了表现两人的感情,都会把这个时间提前的,也不仅是《大漠谣》如此。另外不得不提下《三国演义》,把周公瑾赤壁之战的胜利归结为孔明的借东风,还把“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写成气量狭小,让他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甚至心胸狭窄到被孔明三气而死,天妒英才的周瑜就这么毁在罗贯中手里了。以为新拍的《三国》会替周瑜平反,结果更加变本加厉。九、小说确实存在的问题(一)卫伉这一点已经被批判者扒了N遍了。《史记》记载,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三子封侯,青固谢曰:“……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伉等三人何敢受封!”不知道卫青当时有几个老婆,三子均在襁褓不太可能,如果是卫青的谦辞,那么卫伉的年龄也不会太大,就当是1-5岁吧。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卫伉也就8-12岁,实在不太可能去算计霍去病。可卫伉这孩子实在也不是省油的灯,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伉因矫诏失去侯爵。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这孩子究竟为什么假传圣旨,和霍去病的死究竟有没有关系,我们不得而知。本来小说电视为了情节需要改一下人物年龄也没什么,就像《大汉天子》把李陵的年龄改得比霍去病还要大。问题是,在没有任何史料证据的前提下,让卫青的儿子去做这样的事情,的确是不合适。蔡艺侬说剧本改了几处明显的错误,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修改之列。(二)李妍书中的人物李妍是综合了李夫人和王夫人两人的生平来写的,把李夫人进宫的时间提前了。李妍是书中的反派,她想利用进宫来阻止大汉西扩的步伐,凡是有碍于她计划的人全部是她的敌人。李夫人虽然真有其人,可书中却是借倾国倾城的她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把她和金玉作比较,虽然都有杀父之仇,但金玉的阿爹要她快乐地活着,可李妍的母亲却要她仇恨。汉朝时楼兰人生活在匈奴和大汉的夹缝中,常持两端,或杀汉使,阻通道。元凤四年,汉遣傅介子斩其王安归,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书中李妍想阻止汉军西扩的说法其实也说的通,但她父亲死得很惨,是被汉军活埋暴晒致死。我不知道对于这样的事情桐华是否有史料依据,如果没有,的确有污蔑汉军之嫌。如果改一种说法,比如误杀,比如背叛后被杀,可能更好一些。书中还有一个地理概念的错误,是匈奴挡住了汉朝与西域之间互通,而不是西域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金玉明明在匈奴长大,可是有时却说在西域长大。匈奴打的差不多了,后来汉武帝的手才越伸越长,连年征战,想要四夷臣服。(三)桐华本人桐华显然没有见识网络的厉害。面对质疑谩骂,她只需说:本故事纯属虚构,这只是一个故事,不是历史。不就好了吗?哪怕自己觉得这样的推测是合理的,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偷偷说,自己躲起来沾沾自喜就好了。世界这么大,每个人的想法又都不一样,面对历史问题,谦虚一点不好么,何苦搞得这么不可收拾。被骂火了,她小姐脾气一发,说我就是如何如何怎么了。她的应对方式可害苦了《大漠谣》的爱好者,害苦了唐人了。改编历史的小说电视多了去了,偏偏这一部被指责为三观不正。其实小说本身真的没什么大问题,碰上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把某句话剥离语境大肆宣传,或者把你不小心犯得一个错误扩大,真是蛮可怕的,文字狱不过如此。言归正传,至今电视剧《大漠谣》是否如约在2013年6月播出还是一个谜。看剧照,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小霍和金玉在雪中坐着的那张,金玉的眼神满是失望落寞,小霍的眼中却是怜惜和深情。如果《大漠谣》可以播出,收视率肯定不会低,粉丝还是不少的,只是实在骂不过那些抹黑的。仇恨《大漠谣》的人请手下留情,满荧屏的烂戏不去说,何必死盯着这部戏不放,好像《大漠谣》杀了他全家一样。还没看到电视剧,怎么就知道一定不好呢?除了那个以死遁世的结局没有改(我也希望能改),加一点匈奴扰边的戏,加一点卫青大义凌然的戏,删掉李妍父亲的死法,改下卫伉的戏,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如果有问题,到时再禁也来得及啊!

相关内容

(键盘快捷键←)   上一篇    下一篇  (键盘快捷键→)
手机扫一扫轻松打开
青柠影院